【中國經濟】再談人民幣匯率
張明海(作者為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新的升值壓力沒有基本面因素支持
自2003年起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爭論基本沒有停息過。2004年10月分以後又成為經濟和金融界的焦點話題。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主要基於三個因素:外匯收支巨額“雙順差”、人民幣加息而擴大與美元利差以及美元的貶值趨勢。但這三個方面都值得再思:
(一)外匯收支巨額“雙順差”
貿易順差雖然巨大,但是正在縮小,2004年前11個月貿易順差208億美元,低於2002-03年的304億和255億美元(註1),而且非加工的一般貿易仍然保持逆差,甚至在擴大,前11個月為80億美元,2004年逆差57億美元,因此2004年的貿易狀況沒有給匯率更大的升值壓力。
FDI前10個月實際新增538億美元,外債9月底餘額為2,233億美元,折合年成長率分別為21和54%,速度驚人,但是FDI和外債迅速攀升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經濟成長趨勢所致,也有人民幣升值預期本身所引起的投機因素,尤其考慮到短期債券比重從2001~02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03~04年的40~45%左右,使這種可能性增加了。可以說升值預期導致了FDI和外債的增加,但是反之而言卻並不成立。
(二)人民幣加息而擴大與美元利差
人民銀行3~10月底兩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總共幅度1個百分點(一年期),雖然看上去加大了人民幣和美元的利差,但是,美聯儲在6~9月也三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總的幅度為1.5個百分點;加上中國已經在4%以上的通貨膨脹率(CPI),人民幣與美元實際利差並不大,甚至並不存在。此外,其他很多主要貨幣,如英鎊、澳元和新元等2004年都經歷了加息過程,幅度也都不小,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加息對人民幣匯率產生的壓力。
(三)美元貶值趨勢
倒過來從美元角度來看,雖然美元確實正在經歷貶值,但是事實上美元兌主要西方國家匯率的貶值正在趨緩,如數據表明美元兌歐元、英鎊和日圓在2004年全年分別貶值5.7%、5.4%和2.3%,全部低於2003年貶值7.6%、13.6%和9.3%。美元貶值本身也沒有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匯率機制、金融體制改革、貿易順差、資本管制、加工貿易、匯率浮動、國際競爭力、一籃子貨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