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產業如何邁向永續發展的新未來?
莊朝榮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我國產業面臨先進和開發中國家的雙面競爭
台灣產業向以出口為主,從早期傳統勞力密集產業,轉型為現在高科技技術密集產業;從最終消費財轉型為中間財,從國內生產至海外全球布局,其間雖歷經多次的國際經濟不景氣,但仍屢創佳績。2008年下半年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先進工業國家景氣大幅向下反轉,新興經濟體亦連帶受到波及影響,導致我國出口動能銳減,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儘管如此,一旦全球景氣復甦,我國出口動能就會回升,因為短期的景氣變化,不致影響我國的相對出口競爭力,不過就長期而言,我國產業面臨先進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雙面競爭。先進國家超大型跨國企業藉著全球布局,一方面運用開發中國家低生產成本及豐富天然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另方面,挾其資金、品牌、通路、技術、企業規模的優勢,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拉大與競爭者之間的差距。雖然我國近年來在建立品牌上略有成效,但速度似乎還不夠快。而在開發中國家中,部分國家人口眾多、面積廣大、擁有龐大潛在市場、人力充沛、生產成本低廉等優勢,不論是吸引外人直接投資,或是出口競爭力都相對具有優勢。開發中國家後來居上的速度似乎又比預期來得快。台灣的產業如何邁向永續發展的新未來,確實是一個令人格外關切的課題。
台灣產業的長期發展問題
(一)主力產業太少
現任經濟部長尹啟銘(2006)指出,台灣產業存在長期發展的共通問題是,製造業和服務業中具有產業關聯性大、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主力產業太少。在製造業問題方面,多數業者一直緊守產業價值鏈中間的生產階段,前端未能掌握住生產需要的關鍵零組件、產品核心技術、生產設備,後端則未能掌握品牌、通路。而在生產階段,台灣正從終端產品撤退,僅剩零組件、原材料。而在服務業方面,行業太多,規模過小,主力產業又都以國內市場為主,導致服務貿易比重偏低,欠缺成長動力。台灣服務貿易表現不佳,主要原因是法規限制、國際化人才不足、企業規模太小、專業知識不足等。
(二)依附中國的風險
正因為台灣的主力產業太少,只要主力產業受到全球景氣波動影響,台灣經濟成長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加上台灣也必須深思對中國經濟過度依賴的風險,一旦中國經濟變動劇烈,台灣經濟就不可避免跟著變動;一旦中國供應鏈逐漸建立並趨完整,台商在中國轉而有效利用中國當地資源,減少自台灣進口零組件及半成品,就會削弱台灣投資中國之出口效果。不過,最近10~20年亞洲明顯享有向上攀升的經濟成長趨勢,包括中國、印度、其他亞洲國家;且全球向上攀升的經濟成長趨勢並不侷限於亞洲,包括俄羅斯與中東歐,以及南美和中東等經濟體,都將在全球各地形成多個與歐美兩大經濟強權相抗衡的經濟體。若此發展趨勢如預期中發展,且台灣產業落實全球布局策略,則未來對中國經濟過度依賴的風險或可降低。
(三)溫室氣體排放量暴增
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還存在一個風險。未來全球人口將快速增加,最明顯的是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超過供給,尤其是對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濫砍森林、大規模養牛、從事農業和工業化活動,使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暴增,造成全球暖化。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全球平均氣溫改變、海平面上升和冰河加速融化已為科學家所證實。加上全球市場扁平化,成就多個足以與美歐國家相抗衡的經濟體,創造出20~30億可以過中產階級生活的人口,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更急遽增加。如何降低全球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先進工業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必須共同面對的迫切問題。但反過來說,正因為人類開始消耗更多、製造更多,很快就會超出地球的負荷,這些新興經濟體又如何能突破成長的瓶頸?若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不能積極創新或大幅改善能源和資源生產力,尋求永續發展,否則這麼多個經濟體的崛起就不可能。這也是台灣產業必須正視的長期發展課題。
台灣產業、全球競爭、永續發展、綠色能源、知識型產業、能源效率、全球暖化、中國依賴、經濟轉型、資源浪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