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大陸因應景氣波動的策略與做法分析
魏子廸 (2016/0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2期》
中國大陸自1978年末鄧小平主導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即依靠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加入WTO後的「出口」持續高速成長,造就了連續多年來高達10%的成長奇蹟。足見「投資及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使得中國大陸工業獲得發展,成為經濟崛起時期的產業支柱。但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下,經濟成長開始進入年均7%左右的中高速成長階段至今。
然而這樣的情境,在2015年有了變化,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持續不振,通縮風險加劇,投資及出口成長率不增反減的情況下,2015年第三季的GDP成長率僅達6.9%,創下自2009年第二季以來GDP成長最慢的紀錄,使得中共面對經濟不振的警覺性已大為提高。為穩住經濟成長,中共提出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其中包括就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進行適度的調整。這並不意味著中共將重玩舊把戲,以「刺激」的政策手段來因應如此的經濟變局。更重要的是,要調整其本身的經濟結構。畢竟,不論是政府政策角色抑或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均涉及總體經濟改變的問題。
本文主要乃分析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現況,探討中國大陸歷次景氣循環因應方案,同時,從即將於2016年施行的「十三五規劃」中,剖析中國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及相關因應方案。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2015年以來,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以「新常態」描述中國大陸現行經濟發展態勢,其主要特徵包括:中高速的經濟成長、不斷升級優化的經濟結構、以創新驅動促進經濟成長。
(一)中高速的經濟成長
近幾年中國大陸因勞動力成長變緩、產能過剩、貿易減少、地方債務、企業效益下滑等壓力,使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趨降(圖1)。面對這樣的經濟新常態,深化政府政策及產業結構改革,激發經濟成長動力,力求經濟軟著陸,保持經濟成長維持在6.5~7%的底線,將是近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關鍵。2015年中國大陸第一及第二季經濟成長率仍維持為7%的水準,僅比2014年全年增速減少0.4%,但在2015年第三季則降為6.9%,是六年來GDP成長率最低的表現。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衰退,已從過去約10%的高速成長,降為6~7%左右的中高速成長經濟發展階段。
圖1 中國大陸GDP年增率
(二)不斷升級優化的經濟結構
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第三級產業(服務業)的角色舉足輕重。自2013年起,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達46.9%,已超越第二級產業(工業)的43.7%。2015年前三季的服務業產值比重已達51.4%,高於2014年同期的49.1%,同時大幅超越工業比重(40.6%)高達10.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產業呈現緩慢成長、漸趨平穩的態勢,至於服務業逐步成為產業發展主體,主導中國大陸整體經濟發展走向。
中國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十三五規劃、景氣波動、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升級、內需擴張、創新驅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