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金廈經濟合作推動發展契機
許中駿 (2016/0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期》
行政院於2013年核定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透過「六海一空一農技」的規劃,希冀藉由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與知識流的法規鬆綁及營運環境建置,將自由貿易的範圍由「區內」擴大到「全國」,打造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島」,除了可為台灣低迷已久的景氣注入新的動能,進而可讓台灣成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的重要成員。金門縣位處兩岸中樞的特殊地位,除了與中國廈門兩地的地緣與人文關係最為接近且最具同質性外,小三通也已行之有年,可謂最佳的選擇。若能試行讓人流、物流、金流與資訊流有更便利的流動,除有利於短期金門經濟發展的提升,最終還能利用金門縣位處兩岸中樞的最佳戰略位置,擴大兩岸經濟自由化效益。
而中國近幾年來積極推動區域經貿整合發展,海西沿海一帶形成了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等不同的經濟區主體。其中,海西經濟區已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並計劃把經濟區內建設成為國家一級經濟區,藉由其建立進而帶動整個中國東南部的發展。海西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進行周邊區域的經貿整合,面對海西經濟區優越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發展商機之潛力,未來金門與廈門若能合作推動共同自由經貿區,將可藉由金門地理上的特殊性,讓金門扮演「兩岸橋接」角色,促進兩岸自由經貿合作,並且有效連結台灣本島與台商在中國的資源,為台灣未來經貿發展創造新契機。
只是,兩岸之間合作機制的建立或基礎建設的合作,都是台灣政治的敏感地帶,所以金門與廈門如果要進行合作,一定要讓台灣當局體認到唯有金門作為兩岸合作的先行示範區,才能有效地評估兩岸全面自由經貿往來的可能成果與衝擊,也同時能夠在後小三通時代,讓金門尋找到新的永續發展機會。而其中,除了完備整個思維戰略來激發全國各界共鳴,共同襄助此一願景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尋求與對岸之學術研究、兩岸事務主管,以及經貿主管單位有更深入地交流溝通,將是未來金廈經濟合作推動的關鍵。
金門自由經貿發展定位
金門立於兩岸前沿,由於其特殊的地理區位,長期以來的發展與兩岸變局密切關連,因此,對於金門的發展絕不能僅從一個縣市內政發展來看待,而應從兩岸政經發展之大戰略來找出金門的定位,以提出適切的總體發展藍圖。從台灣加入區域經濟合作體之總體戰略觀來看,可構築金門與廈門的次區域合作發展的戰略操作,以金門過去小三通邊境貿易的發展基礎,提升金門定位為「金門和平經貿特區」,以作為兩岸和平發展之宣示,與廈門自貿片區對等進行經貿合作先行先試之試點,為兩岸正常化、常態化關係鋪路,進而得以在兩岸友好關係下,順應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讓台灣得以簽訂兩國、多國與區域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加入國際經貿發展,從開放金門奠定兩岸和平局勢,有助於台灣打破國際經濟發展困境。
金廈經濟合作、自由經貿區、兩岸經貿、區域經濟戰略、金門和平經貿特區、台灣對外經貿、RCEP、TPP、小三通、免稅購物與醫療養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