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結合文化與創意能量的觀光節慶:音樂祭
黃致穎 (2010/08/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8期》
台灣年度搖滾音樂盛事-貢寮海洋音樂祭即已邁入第11個年頭,依舊強調碧海藍天聽搖滾,台北縣觀光旅遊局長李宗桂於記者會中表示,2010年的海洋音樂祭精神為「強調海洋的100種可能」,鼓勵年輕人發揮創意,就有成功的可能,同時除了欣賞音樂,當然也不忘推廣東北角觀光,希望旅客利用海洋音樂祭到東北角遊憩,不管是划獨木舟、攀岩、游泳、戲水,讓參與者可以好好去開發海洋的100種可能。
事實上,音樂祭的運用已成為後數位音樂產業微利時代與觀光產業盛行的產業跨域結合的典範,本文將從文化觀光的緣起談起,並論述音樂祭的政策意涵及推動課題,以Summer Sonics音樂祭的操作模式及思維,作為前瞻模式探討個案,給予產業發展之參考與建議。
文化觀光的緣起與發展
(一)國際文化觀光的緣起
自從1999年後,在「國際文化觀光憲章」之推波助瀾下,世界各國無不竭盡所能的企劃方案、整合資源,應用策略行銷文化資產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資源。歷史環境與文化資產不再只是被動的硬體,它們逐漸改善軟體或結合硬體與軟體成為觀光之主體。
傳統上,文化觀光與文化遺產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中國大陸萬里長城、希臘羅馬古典遺蹟、埃及金字塔,日本京都、沖繩首里城等地,因為世界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深意,不僅映照出祖先們的生活軌跡與智慧,同時更傳達了當地的人文地景產的特色,除了人文藝術價值之外,同時對現代人而言,也是豐富生活內涵的重要資源,也是吸引民眾前往觀光旅遊的焦點。透過文化資產推動文化觀光,藉此促進提升地方經濟,達成「文化」、「觀光」及「經濟效益」三者間的緊密連動。
(二)台灣文化觀光之起源
而20世紀末期的台灣,隨著地方製造業的衰退,產業結構轉型,從六○~七○年代產生了具現代意義的、各種各樣的節慶活動熱潮,不僅樹立了城市的形象,也為城市的發展與轉型帶來內在活力。九○年代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下,為了配合中央「一鄉鎮、一特色」政策,帶動台灣國際觀光發展契機,各地方發展出具民俗特色的地方藝術節慶。各地在此政策驅使下推動地方文化特色產業及其發展,以台北縣的觀光節慶為例,大致可分為三個構面:
1.以原有民俗節慶活動為基礎
烏來溫泉櫻花祭、萬里野柳神明淨港、平溪天燈、台北縣年俗節。
2.以傳統產業為主,並結合行銷手法的節慶
鶯歌陶瓷嘉年華、坪林包種茶、石碇美人茶、金山甘藷節、八里文旦柚節、三峽藍染節。象。
音樂祭、文化觀光、產業跨域整合、觀光節慶、Summer Sonic、樂迷經營、售票機制、產業自主、文化政策、地方經濟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