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勞動力結構調整——趨勢與成效分析
盛九元(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暨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吳信坤(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助理) (2016/06/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6期》
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中引人注目的問題,也是人力資本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和運用,包括實際狀況與政策導向兩個方面。從理論上來看,人力資本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研究框架,是作為標準資本理論在一些經濟現象中的應用而存在。同時,人力資本理論也是更為全面的新古典研究框架中的一個分框架。目前,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1)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2)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於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與國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質資源增長速度快。(3)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品質,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據此,不應當把人力資本的再生產僅僅視為一種消費,而應視同為一種投資,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於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生產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資源,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具有不同技術知識程度的人力資源。其中,高技術知識程度的人力帶來的產出明顯高於技術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資應以市場供求關係為依據,以人力價格的浮動為衡量符號。自19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注1)和貝克爾創立人力資本理論起,相關理論與實踐就處於不斷的發展之中。而在中國,這一理論的發展與轉型升級、適應經濟「新常態」、全面提升經濟競爭力緊密相關。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中國擁有著數量充沛、成本低廉的人力資本供給(包括高端人才供給、勞動力供給等)。從全球經濟發展的經驗分析,在各種推動經濟發展因素構成中,勞動力結構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因素。無論在總量上或是在結構上,勞動力結構與供給一旦發生趨勢性改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是持續而深遠的。因此,為實現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在勞動力結構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就必須進行相應的經濟社會政策調整以適應這一趨勢。此外,從政府層面來看,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趨勢和現實狀況,也必須運用相關政策促進優化勞動力結構,助推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與勞動力結構關係
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結構的關係一直是經濟學界研究的重點領域,從目前情況來看,兩者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勞動力結構變化影響就業構成
就業結構是判斷一個經濟體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人均收入水準的提高,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與此同時,勞動力結構也相應變化。勞動力需求是一種引致需求,就業人口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及由此引發的經濟結構轉變。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仍然是全球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2014年中國近八億勞動人口中,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人口占比分別為30.3%、33.6%和36.1%(附圖,注2)。
勞動力市場、人口結構、產業轉型、技術培訓、高齡化、就業政策、人力資本、戶籍改革、經濟增長、社會保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