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彌爾的精神危機及其影響
施建生 (2012/10/08)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0期》
一、精神危機的發生
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自從於1821年從法國回到英國後,就逐漸成為虔誠的邊沁主義信徒。他在「自傳」一書這樣描述他的景況:
「自從於1821年冬天當我第一次讀到邊沁的著作時,特別是在『西敏寺評論』開辦時,我對於人生的確可以說已有了一個目的,就是要作為一個世界的改造者。我對於自己幸福的觀念可以說是完全與這一目的相符的,我們希望得到的同情是這些與我志同道合者的同情。……幾年以來這種情形進行得很順利,世界一般情況是在改進中,同時我自己也是在與他人合力共謀這種改進的實現,這些似乎足以使生活感到美滿了。但是時間到了,我覺得好像是從夢中醒過來一樣。這是1826年的秋天,我的神經變得遲鈍,這種情形是人人偶爾都會發生的。不能感受娛樂或愉快的刺激,一種心情在另一時間是快樂的,現在則成為淡而無味或漠然無關。……處於這種心態之下,就使我要這樣問自己,『假定所有你人生的目的都實現了、所有你希望達成的制度與思想上的變化這時完全都達成了,這時你會感到最歡欣與喜悅的嗎?』一種不可遏止的自覺就會明白地回答「不是!」這時我的心靈就消沉下來,而我的生活所建立的整個基礎都崩潰了。我是要在這種不斷追求的目的中求得所有幸福的。現在這種目的既已不再對我發生興趣,對於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又怎會發生興趣呢?我似乎已是沒有剩下任何的事物值得去追尋了。」(注1)
在一般情形之下,彌爾遇到困難問題時就會求救於父親,但對於這種情形他就不能向父親求助了。他說:「我遇到任何困難時,自然是求救於父親,但目前這種情形他是我最不希望求助的人。每件事都使我相信他是完全不懂我的人,尤其是目前我所忍受的這種苦悶心境。就算他會了解這種情形,他也不是可以診治的醫師。我的教育完全是他的工作,他在從事這一工作時從沒有料到會產生這種後果。同時我覺得讓他知道他的這種計畫之失敗而使他受苦是無用的。因為這種失敗已經造成,是無法補救的,無論如何不是他有能力可以補救的。」(注2)
實際上,彌爾所面臨的精神危機是由於對邊沁所持的激進主義感到不滿而引起的。經過了六個月之久,他總是認為對於這種主義表示反對意見者才是對的,他說:「我發現所有我們認為是重要的見識,經常都被認為缺乏情感的基礎而加以攻擊。功利是冷酷的計算、政治經濟學是無情的學科,而反人口論是排斥人類自然情感的觀念。」(注3)
接著他又說:「我常常問自己如果生活永遠是這樣的話,是否能夠或者一定要生活下去呢?我總是回答自己不可能會忍受超過一年。但是,半年後一線曙光突破了我的陰沉。當時我正在讀馬蒙特爾(Marmontal)的回憶錄,偶然看到其中一段敘述他父親死亡,全家感到哀傷時的情形,當時他只是一個男孩就突然得到一種靈感,要讓自己與家人都感到他是他們所保有的最珍貴的資產,會補償他們所喪失的一切。這樣一種欣喜的景況與情感激動了我,使我流淚了。從這一刻開始我內心的負荷減輕了,所有的感情已在心中死亡的念頭就完全消除了。我不再感到絕望,我不是石頭,毫無生命,這顯示我仍有一些材料,可形成各種有價值的性格與培養各種品嚐快樂的能力。……於是烏雲就逐漸散開,我重新享受生活的樂趣。雖然我有幾次又再陷入原本的苦境,有幾次曾歷數日之久,但永不會再像過去那樣的痛苦了。」(注4)
精神危機、自傳哲學、功利主義批判、哲學激進主義、情感陶冶、浪漫主義、倫敦評論、思想轉型、哈莉特泰勒、政治經濟理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