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Think Global到真正落地, 台灣新創需要什麼樣的國際化起點?
林佳靜(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所長) (2025/05/09) 《台經月刊第48第5期》
Gogoro、Spotify、Zoom、Airbnb都證明:技術只是起點,市場才是主戰場。台灣新創有技術、有野心,但真正難的是理解市場與制度適配,創業不能只從技術出發,而要反向從需求設計產品,Work Backward是關鍵;當創業文化與政策工具同步轉型,從選才到輔導納入國際視角、善用外資共創,台灣才能從「準備出海」走向「本來就在全球市場裡」;因此,新創必須升級「Think Global, act local」,用Work Backward思維、掌握海外情報,從Day 1就對接國際。
台灣的新創生態系發展多年,政策設計、技術研發、人才資源等面向逐漸成熟,並在國際創業環境評比中獲得認可,例如最近兩年(2022、2024)獲得GEM評比國家創業指數(NECI)名列第三(注1),領先其他受評比國家。這些國際評比經常使用投入(input)或活動(activity)層面的項目進行評量,像是所投入的創業政策資源、登記一家公司的行政程序、新創企業獲得資金的難易度、經濟體中技術移轉的表現、新進業者進入市場的難易度,反映出台灣創業基本環境真的很不錯,在國際間頗負盛名。同時,也引人好奇這樣的環境所培育出來的創業家與新創特質、創業傾向為何?
2020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指出(注2),受訪新創企業的創辦人平均有十年以上的產業經驗後才辭職創業,且新創自評在各項創業知能中,技術開發能力最具國際競爭力。從NVIDIA、QUALCOMM等國際知名科技業者長時間在台灣舉辦創新競賽(注3)、挑選培育新創企業也印證,台灣新創的技術與產品的確有其潛力。2019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顯示(注4),大約八成的受訪新創目標是出口而非內需市場,這個調查數據在2024年大幅提升至93%。以上兩點反映出來自製造強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新創特性:豐富的產業背景磨練出來的技術開(研)發能力,以及絕大多數的新創在創業初期就以出海為目標。
良好的創業環境、技術開(研)發能力加上出口導向的創業DNA下,我們接著可能會期待看到台灣會有許多成功落地海外,有穩定海外營收的新創企業,然而2024年受訪新創中僅約三成有海外營收。2019年調查顯示新創企業在規劃出海階段遭受的挑戰是缺乏海外在地資源、公司內部資源不足、產品不符當地市場需求等,2024年調查中已有海外營收的新創認為「當地夥伴關係」、「當地法規乃至政策做法」、「了解在地市場的人才」是落地成功與否的三大關鍵因素,反映出新創的產品或服務與當地關係人、當地法規的相容程度可能超越所謂的產品技術競爭力,成為能否在一定時間內、不耗盡投資人信心成功落地新市場的必要條件。
從2019~2024年,無論是調查數據或幾家台灣知名的新創出海案例都在告訴我們故事情節已經從事前的挑戰想像、準備,發展到事後對關鍵成功因素的掌握。是時候藉著歷史事件找到脈絡與對比案例,重新思考「Think Global, act local」,理出新思緒與更細節的做法,以應對創業出口傾向到真正有海外營收間的差距。
本文首先以Gogoro作為案例,討論「技術創新潛力者」在進入另一個市場時,克服生態不同形的成本可能遠超過技術創新的正面效益。從國內外案例的比對中,了解同樣身為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者,這些成功案例可以較快融入海外市場的原因何在。最後,探討政策可以如何設計,讓關鍵成功要素及早帶入創業家的創業歷程中,重新改寫台灣創業DNA。
新創生態系、國際市場落地、Work Backward、制度相依型創新、創業輔導、技術國際化、政策設計、外資合作、商業模式轉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