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全球與APEC推動循環經濟趨勢及議題設定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全球與APEC推動循環經濟趨勢及議題設定

陳文彬  (2020/05/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5期》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為近年來廣受矚目的概念,其實踐模式為透過新生產技術,將廢棄物、廢水等循環轉為可再利用的物質,使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對環境衝擊降到最低。人類的經濟成長大幅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的濃度,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碳循環,導致全球氣候暖化與頻繁的災害性氣候,在此之際,循環經濟模式被視為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調和的重要方式。

   20159月麥肯錫顧問公(McKinsey & Company) 發布「歐洲的循環經濟機會」報告中指出,預估2030年時,僅歐洲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淨經濟利益就將高1.8歐元。這龐大的經濟規模,為企業創造難以估量的潛在商機,也促使企業將循環經濟融入營運活動之中。對企業而言,推動循環經濟將可降低營運成長時受到資源耗損與環境影響的衝擊,而在市場波動情況下,同時有助於改善企業在供應端的安全性與韌性。由於循環經濟具有經濟誘因,又可以結合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全球紛紛將之設定為重要政策議程。

   當前循環經濟政策主要以歐盟及歐洲地區國家為先驅。由於亞太區域的經濟以開發中國家為主,在循環經濟議程的推動上不若歐洲國家。但是,速度緩慢不代表漠視,以APEC為例,永續發展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因此,如何藉由循環經濟進一步推APEC追求亞太區域永續發展目標,且與經濟成長相互平衡,值得關注。本文說明當前主要推動循環經濟的各國經驗APEC的議題發展,並分享我國可APEC議題對接的相關政策作為,提供國內關注循環經濟的先進參考。 

 

循環經濟概念與模式

   循環經濟思維在1970年代被提出。此概念主張當代工業生產應系統地思考物質流動,當物品從原料、加工至販售後,經使用達到產品生命週期的末期成為廢棄物,又如何透過回收再利用成為新的原料,重新投入至生產系統之中,取代終端商品的概念,克服線性經(linear economy)造成的資源浪費與汙染。傳統上經濟的「線性模式」係由自然環境開採原料加工製成產品,產品被消費者使用後丟棄,在此模式中,企業內部都採取「計畫性汰舊(planned obsolescence)概念,產品被設定有使用週期,在臨界週期前,企業會推出新的商品來滿足獲利需求。雖然企業為回應環境保護目的,另外推動企業社會責(Coope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作為履行環境責任的手段,但若能實際上減少資源消耗,將是最有效且直接的方式。

   循環經濟思維在國際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1)循環經濟即資源回收,因為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2)循環經濟重視物質循環,製造程序必須引入再生材料,減少原生材料使用,延緩資源耗竭(3)循環經濟象徵產業結構必須朝綠色經濟的增長方向調整,在地球環境永續的條件下,創造可行的生活及商業模式。不同觀點也促使循環經濟涵蓋多元面向,除了傳統環保領域中力行減(Reduce)、物盡其(Reuse)與物料回(Recycle)之外,能源回(Recovery)與修復使(Repair)也是重點。5R理念促使企業思考如何將產品重新設(Redesign)、重新思(Rethink)且重新定(Redefinition),發展新的產業模式。舉例來說,延長手機、電子產品等易汰換物品之壽命,或是提倡以服務取代產品的消費模式,都屬於循環經濟的方法之一。

   循環經濟模式期望透過具有恢復性及再生性的產業系統設計,以循環再生取代生命週期結束的概念,重新定義產品和服務,並且最大幅度減少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確保達到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和高效使用。在循環經濟體系下,將沒有「廢棄物」這詞,所有的副產物、衍生物、或是廢棄物均可成為「資源物」進入下一個循環體系,也許是進入原有產品之製程循環,也許是進入另一個產品之製程循環。運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使整個系統產生極少的廢棄物,甚至「零廢棄」的終極目標。因此,循環經濟被視為可使永續發展「產業化」的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永續發展資源回收數位科技工業技術綠色消費產業共生APEC議程廢棄物管理政策推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