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年金融海嘯、國際油價飆高以及糧食安全等眾多因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06~2008年對新興國家的農業政策進行監測及評估,這些新興國家包括位處南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歐洲的俄羅斯、烏克蘭、亞洲的中國和印度、非洲的南非等七個國家。
為回應極端波動的國際油價以及糧食安全問題,透過國際合作與相互制約,已可看出新興國家在農業政策上積極融入全球貿易的決心與策略。以下就OECD對新興國家面臨上述課題所採取的策略以及政策上的評估及建議整理如下:
新興國家因應高糧價之策略
由於農業多屬於看天吃飯的產業,特別是新興國家的農業在未投入大量機械設備與利用高科技發展農業以前,氣候為影響農產收成關鍵因素。雖然氣候條件影響糧食減產會導致價格短期間的劇烈波動,但就長期而言,農產糧食貿易仍在供需國之間迅速成長。
2006~2008年的三年期間,由於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加重了農業生產中能源成本的投入,例如燃料,肥料和灌溉等相關投入成本。新興國家政府對高糧價的解決方法包含:由農產品生產國將物價上漲的壓力轉嫁農產品進口國,雖然使得生產農產品的投入獲得部分的回饋,但卻加深通貨膨脹的壓力;其他的農業政策,包括採取補貼原物料如肥料之投入成本,以及限制穀物出口策略,此舉雖可保護國內糧食價格免受國際市場波動,但卻降低生產者對國際價格的敏感度,在缺乏市場誘因之下,容易導致生產意願降低,而不利農產品產量的提升,且新興國家政府本身又將承擔糧食進口國的不信任度,加重日後貿易的風險。
新興國家因應國際油價上漲之策略
自2001年以來,石油價格持續攀升,至2008年7月已近150美元高峰,隨著補貼與鼓勵的機制,利用糧食作物發展生質能源策略,使生質能源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也因為如此,進一步帶動對生質能源原料的需求。
據OECD評估,2005~2007年間,全球有一半的糧食已進入生質能源的生產鏈中,這些糧食作物包括糖、玉米、木薯、油菜籽和棕櫚油等,亦將可能排擠並拉高新興國家這些作物的進口需求與價格,同時也使得貧窮國家須以更高價格取得糧食。
對於低收入且高度依賴進口糧食國家而言,因對於糧食流通的需求甚高,最容易受全球糧食價格變化的衝擊。面對這樣衝擊的結果,將導致貧窮與飢餓人數上升,並惡化其飲食質量與營養的攝取,估計2007年全球因糧食危機所增加的貧窮人口約達100萬人次,另據世界銀行估計,面臨營養不足的人數從2004年的8.48億人口,至2008年已增加至9.67億人。
新興國家面對高糧價及高油價時代挑戰下的農業政策
因國際原油上漲使得全球原物料價格及運輸費用也隨之攀升,導致全球糧食價格在2007~2009年也創新高記錄,七個新興國家包括巴西、智利、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及烏克蘭,分別針對消費者、生產者及農業貿易推行不同的措施(附表),以減緩糧食通膨壓力、維持國內主要糧食價格穩定,並確保國內糧食安全無虞。另為使糧食生產及價格更趨穩定,各國也推行新的農政措施,希望藉由新政策的推行,鼓勵生產者積極從事農業生產。以下簡述七個主要新興國家的新農業政策目標及內容:
(一)巴西
巴西為世界糧食生產大國,多項農產品產量在全球排名中皆名列前茅,但巴西嚴重貧富不均,全國70%可供栽培的土地集中於富人手中,導致貧窮的農民無地從事農業生產,進而衍生出諸多社會問題。為保障糧食安全及維護社會公平,巴西政府推動農業扶持政策,針對貧困小農推動農業家庭支援計畫(Programa Nacional de Fortalecimento da Agricultura Familiar, PRONAF),鼓勵農民生產小麥、大豆及咖啡,以維持巴西農業在全球的競爭力。農業家庭支援計畫主要內容為擴大小農的信用貸款的機會及額度、延長債務償還期限、辦理農業保險制度、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置、提供農民知識及技能上的訓練課程,使農民能獲得穩定的收益,而積極投入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