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總合需要理論的真諦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總合需要理論的真諦

施建生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在本刊的上一期,我曾寫了一文,說明凱恩斯認為古典經濟學有一缺陷,這就是不能解釋何以整個經濟社會有時會發生就業大量不足的現象。他就想要對這種缺陷加以補救,而提出他的「有效需要原理」,也就是「總合需要理論」。但對於這種理論的內涵當時則未作進一步的說明,現在可對此加以敘述。

凱恩斯首先假定政府的活動對於整個經濟社會的影響是中立的。他假定政府以課稅的方式從國民所得流量中取出一部分,然後就以這些稅收處理各種政務,結果乃在這一處理過程中以支出的方式將這些稅收又再全部注入國民所得流量之中。二者相互抵銷,對於整個經濟的影響就等於零。除了政府外,對社會中各種貨物與勞務有所需要的就只有消費者與投資者。於是消費者所進行的消費與投資者所從事的投資就成為對於貨物與勞務之總合需要的二大來源。那麼,消費者與投資者又如何決定他們的行動呢?凱恩斯就先從消費者的行為說明起,他認為消費的多寡主要的乃決定於二個因素:一為消費者的所得數量,一為「消費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所謂消費傾向是表示消費如何隨所得之變動而變動的關係。(由於儲蓄是消費的反面,則儲蓄之與所得的關係的儲蓄傾向自亦由而推知。)凱恩斯假定這種關係在短期內是相當穩定的。當所得增加時,消費也會隨而增加,但其增加率則遞減。這也就是說消費傾向總是小於一。由而也產生一個「邊際消費傾向」的概念,這就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所得所增加的消費。這是凱恩斯所提出一個基本的心理定(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law) (General Theory, p.96),結果是產量與所得的增加不會使消費增加到必將所增加的產量全部消費掉。愈是富有的社會,所增加的產量就愈是難以消費殆盡。

接著我們可以討論投資。所謂投資,凱恩斯也遵照一般經濟學家的解釋是指實質投(real invest-ment),也就是資本財的創造與購置,不是一種金融的事象。既然如此,投資就有一些特性,是相當複雜的,不像消費那樣的簡單。第一,這是企業主為謀利而進行的活動。第二,所有投資都會有風險,因為將來由而製成的貨物能否謀利,並無把握。第三,投資是可以延後進行的,不像消費那樣必須立即去做。因為資本財都可使用一段時間,也就是它有一段生命期間,這種期間也不是絕對的,可長可短。例如一部機器到了陳舊時,也未必完全不能使用,只是效果比較差。既然如此,如果時機不相宜時,盡可以不必更換。由此可見,投資都要面對不確定的情勢。但是,儘管如此,投資還是會不斷發生的,甚至在經濟蕭條時也不是絕對不會產生。那麼,投資者又如何決定他們的行為呢?其間有無可以遵循的原則呢?凱恩斯的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要看投資者所使用的資本財,在其生命期間預期可獲的收入是否足以支付他為從事這筆投資所需借入之款項的全部利息。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之下,利率愈低,從事投資的誘因就愈大,投資就會增多。

總合需要理論有效需求消費函數資本邊際效率流動性偏好乘數理論利率決定凱恩斯理論所得決定就業理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