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研發輔助在台灣 創業十年功
陳碧芬 (2017/1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1期》
行政院於2017年上半年提出研議推動在四年內扶植百家小型研發服務公司(Research Service Company, RSC),呼應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於2016年12月第十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上,倡議推動的「研發輔助(Research Support)產業」,近月來,此議題已發展到由身兼工研院董事長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負責研議「下世代科研人才創新生態環境建構」方案,透過扶植小型RSC等方式,在國內大量投入前瞻技術研發。
國人對這個議題應該不陌生,但也可想而知,並沒有明顯成效。本文回顧過往政府的相關推動策略,並分享澳洲、新加坡等多領域個案與做法,據此大略可知,若沒有五年、十年的打底練功,以研發服務或研發輔助作為創業核心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惟,過去的台灣做不到,筆者認為現在的台灣應該以成熟的態度,多元討論現階段能夠建構的策略,或許在接下來行政院再釋出細節辦法時,可以導引未來的台灣有不一樣的可能!
台灣研發服務業還在啟蒙階段?
即便行政院團隊已經改組,估測院方至今對此議題仍不離不棄。姑且不論其原因,翻翻過往資料,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在2004年擔任經濟部長時,就曾提出「研發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金管會、農委會、行政院政務委員等都列為共同召集人或主辦機關。從綱領公布、推動落實至今的這十多年期間,根據《2016年科學技術統計要覽》分析歷年資料,台灣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抑或技術發展的研究經費,均呈逐年成長的趨勢,且明顯成長的企業部門研發經費,其中接近八成是用於技術發展,相較下,主要執行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高等教育部門及政府部門,研發經費成長有限,甚至占全國研發經費的比率呈現逐年下降。這樣的成果,讓甫從美國矽谷來台任職的國家級基礎研究人員無法認同,中研院廖俊智院長以下的一席談話已略見一二。
廖院長於2017年6月間接受工商時報面對面專訪時表示,他倡議推動的「研發輔助產業」,概念的意義在於人才的育成和基礎的研究,美國矽谷隨處可見,多由年輕人創業投入,專業領域非常專精,例如:遠端監控與操作、數據及影像分析模組、試劑開發或客製化系統服務等,「在台灣,幾乎為零」。
「年輕人或學研界,沒有想過可以把它化為事業」,廖院長說,在台灣100元的研究經費中,可能有40元是花在買國外儀器設備或代測服務,那些設備或服務其實台灣就可以做,「如果碩、博士能在政府經費或民間資金挹注下,投入研發輔助業」,培養碩博士的就業,以及開發的儀器、軟體、試藥和服務等,可以提供給中研院或大學、國內外的產學研界,並把創新的技術用於帶動經濟成長率,打造完整的研發生態系統。
仔細分析,廖院長推動的技術輔助業,可以作為進口替代,適合高學歷者的就業或創業,在領域上,以理工、生醫為主,在產業鏈的角色是補足研發生態系統,可參考的國際廠商有2006年創立的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為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公司,是為科學服務領域的世界領導業者,擁有Thermo Scientific、Life Technologies、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四個主力品牌,提供分析儀器、實驗室設備、臨床診斷及相關試劑和耗材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2012年在台灣設立分公司。
至於本土案例,廖院長舉例上櫃公司閎康科技,以及其子公司閤康生物科技。閎康科技設立於2002年,是國內率先涵蓋電子、電機、材料分析實驗室為核心業務的技術服務公司,營運以半導體檢測市場為主,近年來順利跨足電動車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新市場;閤康生物科技則是以先驅3D數位影像技術,支援全球醫療檢測與生醫研究,2014年成立的出發點即在於產學研服務,受惠於母公司的支援,早期新創階段就浮出市場。
研發輔助、技術服務、創新生態、跨領域應用、生技研發、社會科學、產學合作、科技創業、政府政策、研發服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