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我國電力市場抑低尖峰負載量之市價分析
周秋萍、陳詩豪 (2007/04/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4期》
研究背景
所謂「負載管理」(Load management; LM)乃是電業或用戶從事影響電力系統負載型態,以達到抑低尖峰負載,拉高離峰負載,改善系統負載為目的之一切活動;負載管理強調的是利用需求面的用電量調節,壓低尖峰時段電力需求,也就是在電力略有不足時,拉高其負載,而在尖峰時段負荷過大抑低其負載量;因此電力公司必須了解電力用戶的消費方式與用電習慣,據以擬訂有效的負載管理策略,同時,也給予消費者選擇的自由。負載管理的目的主要在於改善用戶的負載型態,縮短尖離峰差距,有效利用既有設備,降低運轉成本,減少關鍵性燃料費用的支出,以節省延後投資興建新電廠所需的成本。
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電力的運用與負載管理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關心的焦點之一,因此,透過負載管理的方式,以改變使用者電力系統的負載型態,進而達成抑低尖峰負載,拉高離峰負載的目標,一般而言,負載管理通常採取以下幾種型態,分別是負載移轉(Load Shifting)、抑低尖峰負載型態(Peak Clipping) 、拉高離峰負載等幾種形式。
我國在抑低尖峰負載的效果與面臨課題
在負載管理中,抑低尖峰負載的一項典型策略便是利用直接控制的方式以達到抑低負載的效果,而直接控制亦可利用可停電力的方式來進行,以降低運轉成本,減少關鍵性燃料費用的支出。
然近年由於民營電廠的興建,備用率已有逐漸恢復的現象,且由台電各項統計數據來看,可停電力方案的推廣,在抑低尖峰負載年增量近年來有減少的趨勢。究其主因,可能是電價太低、經濟效益不確定為問題之最。因此,若要深化需求面管理的效果,認為可將抑低尖峰負載的市場價值,有效地反映在用戶端,乃是持續推動的一項可行做法。
模型分析
(一)理論架構
圖1為本研究擬採行的理論架構,即利用電力系統的供電成本反映市場價值。其中MC表示電力系統供電的邊際成本;AC為平均成本;Q'為系統某一特定時段的尖峰負載,在Q'的負載之下,電力系統的MC為a'。當平均成本C=a*時,平均成本為最低。
由於電力系統的負載率影響供電成本,在不考慮其他因素之下,負載愈平均,即負載率愈趨向於100%,其平均成本愈低。需求面管理的目標即在於使負載能趨於平均,因此負載率100%即為追求的目標。所以結合此二項結果,平均負載可說是抑低尖峰負載量的目標區,以Q*表示之。在Q'時,抑低尖峰負載的市場價值即可以計算出來。
負載管理、尖峰負載、抑低尖峰、市場價值分析、台灣電力公司、經濟效益、邊際成本、需求面管理、平均負載、輸電成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