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人觀點】順應國際環境公約.推動綠概念的台灣外交與貿易

 

台經月刊

 

【經濟人觀點】順應國際環境公約.推動綠概念的台灣外交與貿易

王拓(作者為現任立法委員)  (2005/03/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3期》

   最近有幾則新聞,讓鮮少登上國際媒體的台灣有機會曝光,首先是在全146個國家中的永續發展指數,台灣居倒數第三名;其次是由亞太地22國家串聯的亞太綠色聯盟組(Asia Pacific Greens Network)要求台灣政府撤銷CO2高排放量之台塑鋼廠與中油八輕投資案的認可;再加上國內以「穿著國王新衣,光著屁股走進國際社會」為訴求的男學生裸體抗議行動。台灣面對這些環境負面的報導,環保部門除了應該積極反省,並提出具體策略,更重要的是,經貿單位必須善用我們對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百分之一的「本錢」,順應京都議定書所做的要求,推動具有綠概念的台灣外交與貿易。 

首先是綠概念的外交。過去台灣外交的努力主要表現在「智庫」與「國會議員交流促進」的模式上,一方面用知識與政策的溝通平台,表現台灣對國際社會經貿議題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藉由台灣國內跨黨派的連結,企圖對外建立準官方對話的體制。然而國際環境公約卻經常在這兩個模式上缺席,主要的原因是過去環境議題的抗爭性格無法串聯各國、形成共同的經貿或外交利益,即使有倡議,難有成功的行動。隨著環境與經濟匯流的趨勢,以及各國關心地球生態所發展出之綠色政治的影響力日增,國際環境公約已逐漸形塑為各國經濟與政治發展脈絡的一部分。舉歐盟為例,一方面環保新指令即將於明7月上路,不僅國外大廠如戴爾電腦需符合歐盟禁用物質防制(RoHS)的環保新規,國內如鴻海、神達等代工廠也急於搶先機,導入綠色製造,以利未來擴大爭取日系大廠訂單;另一方面以環境議題為政治訴求的歐洲綠黨聯(European Federation of Green Parties),目前也已經是歐盟議會的第四大政黨,台灣實在應該進一步推展過去陳總統曾提出環保經貿的外交概念,積極邀請如曾來台訪問的澳洲參議Bob Brown,這樣關心國際環境公約並願意幫台灣發聲,以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環保公約的各國國會議員,並同時搭起相關綠色科技與產業政策的「智庫」平台。據此次代表台灣參加亞太地區綠色聯盟京都會議的友人表示,這次澳洲、紐西蘭、墨西哥以及歐洲的國會議員,均表示未來台灣如有意願進一步拓展雙邊國會的實質關係,他們非常樂意扮演引線的角色,針對亞太地區的環境經貿議題進行經驗交換與技術交流等制度化之合作關係。

綠色外交綠色貿易台灣經貿策略國際環境公約碳排放產業結構轉型永續發展綠色經濟環境治理綠色科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