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金融海嘯之經濟穩定工程——失業風暴來襲,搶救失業大作戰
曾仁傑 (2009/05/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5期》
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衝擊之下,台灣外貿與內需兩大部門皆呈現大幅度衰退,導致我國失業情形持續惡化,企業放無薪假的隱藏性失業問題也日趨嚴重。除此之外一些國際經濟預測機構與外資,紛紛下修台灣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甚至還有預測將會是負成長;故即使我國經濟不會如外資預測這麼悲觀,但可確定的是2009年的經濟狀況,將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然而政府該如何因應、面對歷史上少見的經濟大衰退呢?一般認為,目前經濟衰退現象唯有控制失業問題,方能讓內需消費穩定,進而穩住經濟不致惡化。我國經濟衰退主要原因,乃因外貿受國際市場景氣影響很大,因此得視國外的需求是否回升,不是台灣單方面可以掌握或控制的;而投資與消費內需,則是政府可經由實施相關經濟政策來加以提振。在不景氣中,企業於短期間內不太可能增加投資,唯有政府藉由擴大公共建設來提振投資部門;而台灣民間消費部門支出占GDP高達50%以上,故消費部門的支出規模,將影響台灣2009年經濟成長的表現。
目前台灣的失業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不少民眾仍在失業中,即使是未失業的,仍擔心被資遣或裁員,加上預期景氣將持續低迷等因素,再再影響民眾緊縮支出或不敢增加消費,也導致政府的刺激經濟措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控制失業問題,將成為政府救經濟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失業的現況與問題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資料(附圖),我國失業率從2008年的5月起就呈緩慢上升,但仍未出現大幅度上揚。然自2008年9月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引發的全球性信貸危機,轉變為全球性金融海嘯,連帶我國各產業受到全面性衝擊,尤以製造業受創最劇,出口訂單大幅下滑,相關部門受僱員工減少,除了使得仍在找工作的人更不易找尋,並接連發生許多企業進行裁員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的現象,導致我國失業率在2008年11月時急速攀升至4.64%,較同年上月高出0.27個百分點;而廣義失業率更高達6.04%,超出同年上月0.31個百分點。
附圖 台灣的失業率與廣義失業率
到了2008年11月,金融海嘯的破壞力逐漸浮現,我國的失業現象更加日益惡化,失業率持續攀高,2008年12月的失業率更是破5%的關卡,達到5.03%;特別是2009年2月的失業率上升至5.75%,成為自1978年有調查以來的歷史新高,其廣義失業率更是高達7.32%。其實諸多中高齡勞工失業者屬非自願性失業,其失業將對家庭產生莫大影響,觀察1~2月統計資料,中高齡(45~64歲年齡者)的平均失業人數為13.1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4.7萬人或55.50%,增加幅度居各年齡層之冠。
在失業人數方面,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資料,2009年2月失業人數為62.4萬人,並較上月增加4.6萬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的失業人數更增加了3.8萬人;如與上年同月相比較,失業人數增加了20萬人,顯示這一波失業的幅度很大。失業人數大幅增加,導致請領失業補助金的人數跟著激增。根據勞委會的資料表示,2008年9月以前,失業給付的單月請領件數仍維持在3萬件以內,但自金融海嘯爆發後,即從10月的3.6萬件開始逐月增加,到2009年1月分時已高達7.2萬件,而2009年2月,申請失業給付的人共有12萬人,請領金額達20.36億元;累計2009年1~2月,申請失業給付的人共19.2萬人,因此無論金額與人數,皆創失業給付開辦以來新高。
金融海嘯、失業問題、政府政策、經濟衰退、短期就業、公共建設、產業結構、勞工市場、景氣復甦、台灣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