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東南亞跨境霾害汙染損失評估及共同防制經驗
林忠漢 (2014/05/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5期》
近年來台灣受到中國跨境霾害汙染的情況日趨嚴重。每當中國霾害受氣候季節風向帶動往台灣方向飄散時,往往造成台灣空氣品質大幅下降。霾害最直接的傷害在於人體健康,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le Matter,即PM2.5)會導致人體併發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此外,能見度的降低也造成飛機無法起降、行車安全及民眾減少外出活動等種種經濟活動上的損失。儘管環保署已針對工業、交通汙染物進行防制以減少本土霾害的產生,然而約有30%霾害汙染來自中國,此部分亟待透過兩岸及早協議達成防制共識。
東南亞跨境霾害汙染成因與經濟損失
「霾」在大氣科學上的定義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塵埃或顆粒,當其過度導致能見度受影響時,就會形成霾害。會造成霾害的原因主要可分兩大類:一種是工業生產或汽油燃燒過程中所釋放出的懸浮微粒;另一種則是燃燒農業廢棄物時所產生,例如:每到農田收割的時節,農民就會燃燒稻草、枝葉等農業廢棄物,大量濃煙竄升至空氣中就會產生懸浮微粒,形成霾害。
東南亞的嚴重霾害,是1997年9~10月間,發生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地使用「火耕法」(slash and burn)開闢使用土地。當時煙塵擴散,使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地都受到侵襲(圖1)。由於能見度太差,使空運航班取消、離島間交通運輸船隻停航、部分學校也被迫停課。據信印尼最慘重空難之一和船難事故也因而造成,至於受影響而感染呼吸道疾病人數之多,更不在話下。
圖1 1997年印尼霾害擴散範圍
事實上,印尼地區以火耕法來墾闢土地,在1997年以前或以後,並未完全停止。近年由於國際間的抗議聲浪大了,干預的機構層次升高了,迫使印尼當局不得不加重對火耕用地方式之監管,並致力於對開闢土地者的輔導。使火耕的範圍盡可能化整為零,在火耕時間點的選擇上做了相對靈活的調度和安排。於是霾害在感覺上比以往輕緩,破壞力道相對較低,加上煙霧源頭「配合」收歛,以致問題不似以往般沸沸騰騰,但煙霾問題沒有消散,南洋仍備受影響。
東南亞一向雨量豐沛,即使不是雨季,雨水仍不少,森林大火較容易控制。然而,大自然的運作並非一成不變,印尼、馬來西亞、澳洲一帶的氣候極易受聖嬰現象(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簡稱ENSO現象)的影響。當聖嬰現象發生時,會產生異常乾燥的條件,一般而言,聖嬰年期間,赤道東太平洋雨量偏多,赤道西太平洋則偏少。6~11月之間,由於雨帶位於北半球的季風區,印尼、馬來西亞一帶為乾季,因此在聖嬰年期間,極易發生乾旱。一些證據顯示(Tacconi, 2003;林文謙,2011)過往這類的森林大火的發生的確是有其週期性。然而近期發生的森林大火,人類的行為(焚林、開墾與耕種)成為史無前例的主因。從幾次霾害的問題中發現,焚林、開墾與耕種的過程中適逢聖嬰現象,才使得原本的小火蔓延成大火。
森林大火帶來的災難不只是短期的霾害,原始熱帶雨林的消失,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1980年美國華盛頓州的聖海倫火山爆發至今將近20年,生態環境仍未恢復舊觀。印尼被焚毀的熱帶雨林面積更大,物種更多樣性,如果要恢復舊觀顯然更加困難。然而,更可能發生的是,火熄了之後,這些地區將被開發成經濟效益較高的農場、牧場,甚至做其他用途,原本的生態將更難以恢復舊觀。
生態浩劫之餘,公共衛生亦為一大隱憂,單是印尼就有35,000人因霾害罹患呼吸疾病,東南亞經濟亦遭損害,印尼及鄰國馬來西亞的機場連續數日因能見度過低被迫關閉,麻六甲海峽也因煙塵密布傳出撞船事件。霾害同時影響當地觀光收入,包括澳洲等國在內紛紛對東南亞發出旅遊警告,要求遊客注意呼吸道感染。根據新加坡調查指出,印尼霾害使其民眾醫療支出大幅增加,工人生病請假增高導致生產力降低,人們也因霾害儘量不進行戶外娛樂。
儘管近年來印尼及周邊東協各國極力推動霾害防制,2013年時仍爆發16年來最嚴重的霾害。印尼蘇門答大島上的廖內省(Riau)因為砍燒森林造成森林大火,燃燒產生的煙霧嚴重影響附近地區,杜邁市(Dumai City)的空氣汙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 API)一度高達500,遠遠超過安全值100。這些煙霧因為風向飄過麻六甲海峽,嚴重影響對岸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鄰國,2013年新加坡6月21日空氣汙染指數亦飆破400,許多國際會議因而取消或延期,馬來西亞南部亦傳出有婦女因為霾害而死亡。
霾害防制、跨境污染、空氣品質、能源轉型、經濟損失評估、防制技術、兩岸合作、環保政策、區域協議、空污治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