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強化前瞻基礎研發.厚植台灣研發環境
陳雯雅 (2006/05/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5期》
快速追隨者轉型為創新突破型
在面對變動快速之國際環境所帶來之挑戰與機會,台灣必須從「快速追隨者」積極轉型為「創新突破型」之經濟體,以提升價值創新、知識應用與速度,維持產業競爭之優勢。因此,為達上述目標,我國必須強化前瞻基礎研發,儲備厚實之基礎研發能量,以鞏固研發之基礎環境。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特別是核心技術產生之主要來源,而且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所必備之基礎。
本文首先淺析世界主要國家與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現況,繼而介紹我國推動前瞻基礎研發之策略與措施,最後探討未來強化基礎研發之發展重點,希冀能對前瞻基礎研發環境與未來發展有進一步之了解。
淺析世界主要國家與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現況
根據OECD定義,所謂「基礎研究」,係指實驗性或理論性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新知識,以作為瞭解某一現象或所觀察事實之根本基礎,並未預期在具體的時程內作特別的應用或利用。
過去在政府積極推動創意、創新與投資的整合與運用,國內研究發展投資持續提升;根據「科學技術統計要覽」,我國研發經費占GDP比例由1996年1.8%提升至2003年的2.45%(見表1),惟仍低於日本(3.15%)、南韓(2.64%)、美國(2.60%)、德國(2.55%)等國家水準,可見我國在研究發展比重上仍有發展空間。
表1 2003年主要國家研發經費與占GDP比例
關於基礎研究投入部分,美國於五○年代初至六○年代中期進入工業化第二階段,基礎研究投入經費總額快速增加,年增率平均維持10%以上,2000年已占美國總研發經費18%,2003年更達19.1%。日本則在12%~17%之間波動,尤其處於工業化第二階段時期,波動更為明顯,九○年代之後則相對較小。德國基礎研究所占比例在工業化第二階段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但仍保持在20%左右,進入八○年代中期之後比例逐步上升。法國亦保持於20%左右,九○年代之後逐步提升,2002年達23.4%。
表2為2003年主要國家的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經費比例,我國為11.8%,低於1991年荷蘭之19.6%,1993年愛爾蘭的12%,2002年之法國(23.4%)與日本(13.4%),以及2003年南韓之14.5%與美國的19.1%。由於基礎研究投入是決定一國未來創新能力的基礎要素,因此我國在基礎研究投入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前瞻研發、台灣競爭力、創新經濟、產學合作、專利加值、科技政策、國際研發合作、研發環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