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運用智慧科技與循環思維邁向氣候正效益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運用智慧科技與循環思維邁向氣候正效益

江佳純  (2022/12/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2期》

「氣候正效益」(Climate Positive)指的是組織/企業/活動者在特定時間內的溫室氣體移除量超越排放量,這是比碳中和(Carbon Neutral)更進一步的目標。在此目標下除了從自身進行碳補償外,另一個方法,便是透過製造和提供低碳產品來幫助客戶減少碳足跡,或協助供應商減少排放用以降低供應鏈中每個參與者的排放,並確保產品可以重複使用或回收。國際間除了碳中和、淨零(Net Zero),也積極朝向「氣候正效益」的目標,藉此推動更有效的氣候行動。例如2020年,國際奧委會就決定從2030年起,所有奧運會都必須具備「氣候正效益」;跨國企業如IKEA強化循環經濟模式,搭配租賃與訂閱制度達到氣候正效益;Schneider Electric則透過電氣化、數位化、提供淨零方案和脫碳服務達到氣候正效益的目標。

「能源」與「水資源」是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戰略資源,在全球淨零目標下,更是重要的轉型挑戰。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工業產品輸出占全國GDP五成以上,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這些轉型危機正是創新的轉機。智慧科技、大數據應用與物聯網技術的創新運用,確保電網絡與水網絡的穩定,有相當大的潛力能提升能源系統以及水資源系統的韌性,協助產業從低碳邁向零碳、甚至達到氣候正效益,成為打造新世代健康生活的基礎。

在氣候危機、國際政經局勢的挑戰下,企業的營運要兼顧ESG三面向發展有其困難度,藉由跨界跨域的合作積極減排、從轉型過程中挖掘出新的商機,是現代企業促進永續經營的途徑。近年來,台灣新創與企業以資通訊技術為本,發展出「能源」與「水資源」的智慧及循環應用,以緩解或調適氣候變遷對公司營運、甚至民生資源的衝擊,有助於企業達到氣候正效益的目標。本文將針對「2022看見台灣企業永續策略與前瞻新思維典範高峰會」中所提到的四個案例進行介紹,以期能激盪出更多公私部門合作契機,甚而將台灣經驗輸出國際,發展氣候正效益的商機。

 

淨零下的電源韌性

我國推動能源轉型,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0%,離岸風電及太陽光電是重要發展主力,預計2025年須完成20GW(百萬瓩)的設置目標。轉型過程中,傳統帶來汙染的燃煤機組等在尖峰用電的調度中將逐漸淘汰,國內可能面臨供電不足與電網不穩的問題,除了白天的用電尖峰,太陽下山後產生的用電第二高峰也面臨供電挑戰,如何善用閒置電力成為課題。而在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歐盟碳稅政策的驅動、政府用電大戶條款、國際大廠供應鏈碳排放規範等市場趨勢,牽動台灣企業對於能源管理與碳管理的需求。

氣候正效益智慧科技循環經濟能源轉型水資源管理再生能源碳中和淨零排放智慧物聯網數據治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