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如何「化」轉危機?——國際原物料價格高漲下化工產業的因應課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如何「化」轉危機?——國際原物料價格高漲下化工產業的因應課題

賴逸芳  (2008/11/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1期》

2008年7月國際油價首度突破每桶140美元的關卡,石油腦的價格亦高漲至每公噸1,100美元的價位,造成化工產業廠商之直接原料成本攀高。在原油價格一波波飛漲下,使用石油衍生物為原料的石化產業,受到最直接的衝擊,在面臨價格急遽攀升之下,石化產業該如何轉化危機呢?

本篇將由石化產業結構、廠商成本結構、轉嫁能力、市場結構及相關策略來檢視石化業者如何因應高油價所帶來的衝擊。

 

產業結構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產業關聯程度表,依影響度及感應度的高低,可將全體產業劃分為四類,以座標圖之四個象限表示。第一象限的產業其感應度及影響度均大於1,亦即表示其向前及向後關聯程度均大於全體產業之平均值,該類型產業不僅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亦為配合其他產業發展不可缺少的產業。而化工原料則屬於此類產業,且其感應度高達2.2365,可見其影響其他產業發展的程度,是產業中的關鍵產業。而石油乃化工原料業最上游的原料,因此近年來油價的波動,不但直接影響化工產業,更透過該業緊密的產業關聯,深深地影響其他產業(表1)。


1  台灣產業關聯程度第一象限產業
 

石化產業結構可分石化上游、石化中游及石化下游應用(如圖1)。石化上游基本原料通常是經石油提煉後的輕油(亦稱石油腦)裂解、重組而得。石化中游為中間原料,包含塑膠原料、人造纖維原料、橡膠原料及酚、可塑劑等其他化學品。石化下游應用則相當廣泛,包含塑膠製品、橡膠製品、染料、塗料、醫藥品、清潔用品…等等。

圖1  石化工業產業結構

 

成本結構

依上述石化上、中、下游產業來分述其成本結構。

(一)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

石油化工原料之來源為輕油裂解廠之石油腦(Naphtha),經過觸媒裂解,轉化後所產生,一般可區分為烷烴類、烯烴類、芳香烴類、醇化合物、單體類及其他石油化工原料等。烷烴類主要有甲烷、乙烷、丙烷與丁烷;烯烴類主要有乙烯、丙烯、丁二烯;芳香烴類主要有苯、甲苯、對二甲苯;醇化合物主要有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二醇、異丙醇、丙三醇(甘油)…等。

根據我國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主要廠商(包括台化、台苯、中纖、中石化、國喬)之成本結構資料顯示(如表2),製造成本中以直接原料所占比重最高,以2007年為例,直接原料占製造成本的比重為87.79%,且直接原料占製造成本的比重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為石化原料來源為輕油裂解廠之石油腦,受到原油價格持續上揚之影響,且我國並無生產石油,必須仰賴國外進口生產,因而2008年7月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40美元的關卡時,石油腦的價格亦高漲至每公噸1,100美元的價位,造成廠商之直接原料成本攀高。

高油價石化產業成本結構製程改進長期供應合約垂直整合分散採購商品避險下游應用策略聯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