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兩岸應對氣候變化及水利事業合作之前景與挑戰
王偉男(作者為上海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0/02/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2期》
氣候變化是當前及今後很長時期內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它對大陸和台灣造成的危害也相當巨大。海峽兩岸應該在未來的交流中積極探討因應之道,多管道、多方面開展合作,以齊心協力應對這一挑戰。
氣候變化對海峽兩岸的挑戰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報告,最近100年(1906~2005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全球氣溫普遍升高,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較大。陸地與海洋相比,前者升溫速度較快(注1)。全球變暖導致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災害頻發,熱浪、乾旱、沙塵暴、颶風、強降雨、暴風雪、洪水等不斷在各地上演,生命財產損失相當慘重。
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中國近百年來(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自1986年以來經歷了21個暖冬。近50年來中國南澇北旱的降水格局有所強化,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注2)。這種趨勢未來仍將持續,中國需做好應對更嚴重自然災害的準備。
根據台灣相關機構發布的資料,1900~2008年間台灣氣溫上升了大約1.1~1.6℃,高於全球平均值,也高於中國大陸地區的升溫幅度。而且,近30年來的升溫速度高於30年以前的升溫速度,顯示出台灣加速變暖的趨勢。夏天熱浪天數增多,破紀錄的高溫近年來不斷出現。年均總降水量變化不大,但總的降水時數減少,相對濕度顯著降低,起霧和小雨天氣減少,這意味著大雨、豪雨發生的頻率增加。2009年8月9日過境台灣的莫拉克颱風創下了全天1,165.5毫米的降水新紀錄,為害甚烈。此外,為台灣帶來主要暴雨災害的颱風,在20世紀每年約有3.3個,進入新世紀以來增加到平均每年5.7個,據稱就與西北太平洋海域氣溫上升有關。1961~2003 年間,台灣周圍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4毫米∕年,為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1.8mm/年)的1.4倍。1993~2003年間更高達5.7毫米∕年(注3)。這說明,台灣面臨的氣候變遷形勢比全球平均水準和中國大陸都要嚴重。
兩岸各自的經濟結構與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目前,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成因上的主流共識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導致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進而導致全球變暖(根據IPCC的報告,這種可能性為95%以上)。因此,我們需要考察海峽兩岸對能源的使用情況與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氣候變遷調適、綠色能源合作、水資源治理、災害監測預警、碳排放權交易、節能減碳、水利工程合作、小流域治理、政治互信障礙、兩岸經濟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