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競爭機制下的APEC:衝突、競爭與趨勢
朱斌(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3/11/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1期》
APEC的建立歷程及其歷史衝突
APEC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合作組織,以推動多邊自由貿易和投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為宗旨,奉行開放地區主義自主自願協商一致的合作原則。瞭解APEC發展的歷程及歷史背景,對理解APEC地位及未來發展前景十分重要。
(一)APEC的歷程
1.APEC的成立過程
1989年1月澳洲總理霍克訪問韓國時提出建立包括: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和東協國家在內的亞太經濟圈建議時,就立即得到日本和韓國的支持,而且也引起了美國的重視。
此後日本從自身利益出發,根據醞釀已久的「環太平洋聯合」構想,採取和美國一起開展亞太經濟聯合的戰略。1989年11月APEC宣布成立,當時共有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汶萊等12個國家參與。
2.美國的加入與主導
APEC甫一成立,美國就想利用APEC作為其主導亞太事務的工具。1993年第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美國是會議的發起者也是主辦國。當時美國剛剛取得冷戰勝利,網路革命方興未艾,柯林頓時期的黃金增長期拉開序幕,伊拉克戰爭的勝利也在世界面前展現了極其強大的高科技戰爭能力。因此,作為全球獨一無二的超級強國,美國對於主導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一體化躊躇滿志。
(二)APEC進程中的三大衝突
但即使是在實力如日中天的九○年代,美國想要完全主導APEC發展進程,使其成為自身國際戰略的工具,也未能完全達到目標。這其中主要表現在APEC進程中的三大衝突(注1):
1.1993年—「共同體」與「大家庭」之爭
美國對APEC的最初定位是亞太經濟與安全共同體。1993年7月,美國總統柯林頓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發表演講,闡述了美國的「新太平洋共同體」構想,其基本內容包括增加對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推行以美日為中心的「扇形經濟結構」、繼續在亞洲駐軍,以及改變亞太地區人權狀況。為了推動這一構想,美國在APEC中首先強調了亞太地區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福雷德.伯格斯坦主持的首份APEC名人小組報告「走向亞太經濟共同體」貫徹了美國政府的策略。報告主張APEC要為貿易投資自由化設立時間表,解決關貿總協定中難以解決的貿易問題,以此帶動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即APEC要走向一個在全球貿易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的經濟共同體(注2)。
APEC競爭、TPP、RCEP、十加三、經貿自由化、區域經濟整合、亞太貿易、供應鏈連結、全球經濟治理、公私部門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