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台灣循環農業發展策略規劃建議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台灣循環農業發展策略規劃建議

陳枻廷、余祁暐、孫智麗  (2017/03/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3期》

   現行之經濟模式為一種線性的消費模式,從自然環境開採原料,加工製成產品,產品被消費者使用後最終丟棄。但在人口成長、高度都市化、供應鏈全球化的同時,維持了數百年的消費模式開始顯現一些一直隱藏的問題,如人口成長所導致之需求增加,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遷以及資源耗盡等。對台灣這個天然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來說,若持續依照目前線性經(Linear Economy)的模式,將來勢必面對因原物料供給不足、成本價格持續攀升,進而嚴重削弱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跳脫過去以往環保、綠色等概念,具備真正的商業價值,是一個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經濟模式」,目的是「取代」現有的線性經濟模式,相較於線性經濟中產品「壽終正寢」的概念,循環經濟講求的是「再生恢復」、使用可再生能源、拒絕使用妨礙再利用的有毒化學物質,並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及商務模式,以消除廢棄物並使得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利用。主要特色是利用「生物循環」和「工業循環」消除廢棄物的概念;培養消費者以租代買,讓企業可享較低的邊際成本,同時也讓消費者減少無謂的支出;使用再生能源減少石化燃料的依賴,進而減少開採、生產原物料的能源使用。可共創消費者、企業與環境的三贏局面。

   循環經濟已是全球各國政府關注的經濟模式,同時也是台灣目前的政策主軸,行政院農委會已將「循環農業」的概念作為農業政策的推動方向,包含輔導養豬戶投入沼氣發電及沼氣再利用、以農業為主體的農地種電,農業廢棄物轉製生物炭回歸土地等(天下雜誌,20169月)。除了上述以技術應用為主體的政策發展方向,應該可參考歐盟成員國如荷蘭、丹麥等循環經濟標竿國家對於整體循環農業之政策規劃,以作為擬定台灣循環農業發展策略的重要基礎。

 

國際循環經濟發展現況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許多經濟體(如歐盟德國、荷蘭、丹麥、蘇格蘭,以及日本、中國等)訂定循環經濟策略或法律,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英國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更是與全球知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合作推出「循環經濟報告(2014),報告指出循環經濟可在五年內創造五億美元的淨收益、十萬個新工作,並避免一億噸的材料浪費;此外還具有讓全球每年省下一兆美元材料成本的潛力,以及在全球的再製產(recycling industry)、歐洲的回收產業超100萬個潛在就業機會。除此之外EMF還成CE100平台,號召全球政府、企業、學校、研究單位加入以共同推展循環經濟,世界著名企業GoogleDELLH&M、飛利(PHILIPS)公司等都是主要成員之一。

循環農業能源轉型沼氣發電生物精煉農業廢棄物綠色經濟資源回收智慧農業產業共生再生能源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