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資本與經濟成長
施建生 (2009/06/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6期》
從「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第一卷中我們可看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將經濟社會中各個主要的相關項目如生產成本、物品價格、個人收入等等都加以個別分析。在這一分析過程中,他一方面是假定在一個短促的時間(如一年)中,各種情況都沒有發生變化的條件下,說明這些項目的數量是如何決定的,其間又如何相互關聯,這是一種靜態的分析。同時,在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這些項目的長期情況,要瞭解其將如何發展,則為一種動態的分析。這兩種分析在他這部巨著的第二卷中還作進一步的發揮,但其主要的論題是要對經濟進步現象加以發揮,以表達一個動態的經濟如何能繼續不斷地在創造財富。現在我們就可看看他是如何在進行這一工作:
一、資財的分類
他首先要我們回到經濟社會還沒有發生分工時的情況,這時每個人在生活上之所需都是自行創備的,需要多少就自行設法求取多少,個人手中是沒有剩餘的。所以這時各人自己的勞動就是自己生活之唯一的憑藉,但社會中一旦發生了分工,則每個人除了自行設法製造自己最擅長生產的物品外,其他所需的就都須依賴他人提供。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必須將自己的產品留下一大部分以備與他人交換所需的其他物品。如果自己的勞動所發揮的能力增強了,所能製成的物品增多了,則當其將之出售而所換回的資財眾多了,除了一部分用來自己消費外,另一部分則可用來購置其他自己從事生產所需的資料與工具。因此我們可以將他所有的資財(stock),包括製成的物品與收到的貨幣,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來直接消費的,這樣自然不會再有收入或所得的產生,另一類則為用來創備未來的所得,這類資財可稱為資本。在這種資本中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流動資本(circulating capital),另一類是固定資本(fixed capital)。流動資本是用來協助生產、購置與銷售的進行,所以是要想獲得利潤的。這些貨幣與貨幣所能購置的物品都在生產者、購置者與銷售者之間流通。固定資本是指使用的機器與工具、建築物、改進了的土地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生產工具,它們是固定的,不會因使用而變動。(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England, 1976, pp.279~282,此書嗣後簡稱WN)
斯密接著說,個人的情形是如此,整個社會的情形也可由此類推。他認為整個社會或任何一個國家在某一時期(例如一年)所保有的財資也可以如上所述分為三大類,這時他就更明確地指出其內涵。第一類是提供社會中所有人士直接消費之所需的物品,其特色是不會因而再有任何收入或利潤,這是由消費者所購買而尚未完全消費的食物、衣服與家具等所構成。
第二類是固定資本,其特色是不經流通又不變動主人而可產生收入或利潤,它主要是以下列四種物品所構成,一為所有可以促進和節省勞動的有用的機器與營業工具。二為產生收入的建築物,三為改良了的土地,四為所有居民所習得的有用的才能,現稱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第三類為流動資本,它的特色是在流通,亦即在於專賴變更主人而提供收入。這是由下列四種所構成的,一為貨幣,因為貨幣是交易的媒介,有了貨幣,所有其他三項物品才能流通,才能分配給適當的消費者或生產者。二為屠宰者、放牧者、農人、穀物商人與釀造業者等所擁有用來銷售以謀取利潤的食料存貨。三為製造者所掌握之正在製造中之物品如衣服、家具及建築物等的原料。四為商人或製造者所保有的已製成的物品,但尚未分配給消費者或生產者。總之,流動資本是這樣構成的,一為各種販賣者手中的所有的各種食料、原料與製成品,二為使這些物品流動並分配給最後使用者或消費所需的貨幣。(WN, pp.281~283)因此,斯密說:「沒有固定資本能夠產生任何收入,如果沒有利用流動資本作為工具。」(WN, p.283)
亞當·斯密、國富論、資本累積、經濟成長、生產性勞動、非生產性勞動、儲蓄、資財分類、經濟動態、經濟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