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石油戰略及其可能問題
孫明德 (2005/01/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期》
中國隨著經濟成長的步伐帶動對石油及其相關產品的需求大增,又在其國內產量停滯不前,促使中國能源的供需缺口日益嚴重下,預估2004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即上達1億噸,對外依存度高達40%;中國目前除面臨外在國際高油價及油品供應短缺的衝擊外,其國內又有諸如油源拓展成效不彰、戰略石油儲備難以確立以及石油需求是否屬實等問題;未來石油這項重要的戰略物資是否會成為影響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看來似乎不甚樂觀⋯
中國能源供需概況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其能源生產及消費隨著經濟發展而成長,如附圖所示,其整體能源以億噸標準煤換算,1978年約6億噸標準煤,1980年代開始快速成長,1990年代起不僅成長幅度趨緩,並且於1991年成為能源淨進口國,其供需缺口以1997至2000年間最為顯著,能源生產量不僅出現負成長,且能源使用量總計減少12.8%,與同時期中國GDP累計成長24%的趨勢並不符合,引起國際間對中國經濟成長及能源統計資料真實性產生質疑,而產生了兩派的爭論與看法。
美國匹茲堡大學假設中國能源資料為真,推導出中國的GDP資料失真,實際成長率應為負2.2%至2.2%之間;而中國本地地質科學院的學者,則假定GDP資料為真,認為能源的實際生產及消費量應較統計資料高出許多,而能源統計資料不真實,則可能與1998中國政府撤銷煤炭部,由於能源統計機構的調整,加上中央與地方政府能源管理權責出現衝突,使得雙方統計資料產生矛盾,以致對外公布資料失真。
以分類項目供需觀察,如附表所示,截至2002年為止,中國的煤、天然氣及水電尚可自給自足,而石油則在1993年成為淨進口國後,國內供不應求缺口日益擴大,由1993年0.03億噸標準煤增加至2003年1.38億噸標準煤。一方面由於經濟成長帶動對石油及其相關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因中國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如東北大慶、山東勝利等油田產量枯竭,使得中國國內產量自1991年起停滯不前,且中國原煤產量自1998年起大幅減少(註1),更提高了對石油能源的依賴,致使進口量由1999年的4,000萬噸快速提高至2003年的9,000萬噸,2004年中國石油進口預估達1億噸,對外依存度將達到40%以上。
根據報告顯示,若中國能源需求成長趨勢不變,2030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將由2004年每日200萬桶,增加為1,000萬桶,依2003年第四季全球日平均產量8,000萬桶計,中國屆時將占全球總產量1/8,且對進口石油依存度高達74%。
中國石油戰略、能源供需缺口、石油進口依存度、戰略石油儲備、能源結構轉型、石油需求真實性、國有企業效率、中國經濟成長風險、國際油價波動、能源安全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