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強化創新再創經濟榮景
林秀英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睽諸各國政府科技政策之願景,莫不以「創造產業競爭優勢」、「促進國家永續發展」、「增進全民福祉與生活品質」為目標。然這些目標,若無持續的經濟成長是無法付諸實踐。近年來,OECD國家經濟成長的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相關研究(OECD, 2001;2003)指出主要受到幾個基本因素影響,如固定資本形成、勞動利用率,與剩餘的其他成長驅動因素(俗稱「黑箱」),尤其是後者對於OECD知識經濟體之生產力與競爭力提升有重要與顯著的影響。
雖然許多研究已證實知識、科技與創新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與貢獻,但只有科技與創新投資並不保證能產生技術變革或良好的成長績效(EC/DG Research , 2005)。此結論點出科技與創新雖是主宰經濟成長的中心角色,但仍不足以確保經濟成長、國際競爭力提升與創造就業,仍須視市場需求與架構條件,包括總體經濟穩定、法規制度與基礎建設品質等。OECD(2005a,b)一連串探討經濟成長差異與驅動因素的報告亦發現,只有投資創新是不足的,總體經濟架構與環境的良好發展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近期在研究創新與經濟績效的方法論愈趨向於動態與系統性觀點,亦即除了創新相關的決定因素與政策外,也涵蓋其他水平的個別政策(包括總體與個體政策、教育政策等)的交互影響。相對地,對創新與政策標竿評比與影響評估的研究挑戰性也就愈大。
台灣近年來人均所得與經濟成長呈現緩步盤旋的現象,成因為何?如何透過影響因素的刺激來改善現況,是目前國內亟欲解決與突破的問題。本文目的在以成長會計帳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為基礎,透過人均GDP與其組成因素的國際標竿評比,試圖找出台灣人均所得落後的原因,並進一步檢視影響原因,特別是創新驅動因素與總體架構環境是否符合產業價值創造與經濟持續成長所需要件,最後提出成長的挑戰與創新政策議題。本文結構分為:經濟績效之標竿評比、產業結構性問題分析、研發與創新投資暨系統連結之檢視、整體架構環境之檢視與結語。
經濟績效之標竿評比
(一)人均GDP
以國家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為基礎,台灣2004年每人GDP約為2.81萬美元,低於OECD平均值,高於西班牙、南韓與以色列等國,約為美國70.77%,見圖1。若就時間序列來看,台灣近年的人均GDP成長率趨緩。
(二)人均GDP的組成因素
在人均GDP的二項組成因素中,台灣的勞動利用率高於美國,勞動生產力則僅為美國59.68%,顯示台灣與美國人均所得的差距主要歸因於勞動生產力的落後。若與國際相比,2004年OECD、G7或EU等國的勞動生產力約為美國75%到89%不等,較人均GDP為美國的67%到85%高;亞洲的日本、南韓與台灣的勞動利用率均高於美國,而勞動生產力落後,2004年勞動生產力僅為美國70%、40%與60%,見圖1。
創新政策、經濟成長、國家創新系統、研發投資、產學合作、服務業升級、ICT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創新價值鏈、全球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