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扎根在地——深化地方創生的三帖藥
黃柏偉.吳昂臻 (2022/05/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5期》
為了解決人口結構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問題,2017年12月行政院之年終記者會宣示「安居樂業」、「生生不息」及「均衡台灣」等三大施政主軸,積極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爾後,行政院成立「地方創生會報」,宣布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由國家發展委員會統籌及協調整合部會地方創生相關資源。在同年1月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後,透過盤點地方DNA,找出各鄉鎮的優勢,發展新經濟與商業模式,從生產、製造、加工,到通路、銷售及品牌建立,建構完整產業鏈,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而為進一步鼓勵青年留鄉或返鄉,並使部會確實有效地將政府資源挹注地方創生事業,讓地方產業能有適當配套基礎建設支持、深化地方創生推動,國發會於2020年9月研擬「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政策,作為「地方創生2.0」,將各部會地方創生相關資源進一步整合,提升國家資源運用效率。基此,本文將介紹地方創生政策脈絡,並描述地方創生2.0是如何為我國地方創生的發展活血化瘀、壯筋續骨、固本培元。
從地方創生1.0到2.0
面對偏鄉地區人口不斷流失、過度集中在大都會地區的現象,國發會在地方創生政策推動上採滾動調整的策略,規劃不同階段的政策推動方向。在地方創生初發展階段,以企業家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等五項推動策略,透過長時間經營,期望達成「島內移民、人口回流」的政策願景。在地方創生2.0階段,則希望透過強化地方特色產業與環境機能優化,配合推廣「二地居」的生活與工作型態,促成島內人口移動及人與地方關係的連結,以「島內移動、地方連結」為目標。
由於地方創生的推動是長期深耕地方才能獲得成果,符合前瞻計畫投資未來的政策宗旨,滿足四年內積極強化達成均衡台灣之基礎發展條件,因此,國發會將持續導入前瞻計畫資源,與地方共同為地方創生努力。於地方,國發會偕同相關部會,協助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盤點地方DNA,媒合民間企業認養、投資故鄉,以公私合作方式共同推動地方創生計畫,發掘地方自身優勢,找出地方新經濟、新商業模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為串聯、統籌的重要角色,國發會辦理「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進行跨部會聯席審查,協助媒合部會相關資源,共同推動地方創生事業落實執行。
對於人口老化嚴重、青壯人力普遍流失的偏鄉地區而言,需要積極創造更多誘因吸引青年回流,或透過「二地居」的漸進方式,來達成島內移居的長期目標。因此,在地方創生2.0中,「青年力」的發掘、培育及引導,成為目前地方創生政策尤其重視的推動重點。在各中央部會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2年3月底為止,地方政府共提出133件地方創生計畫,歷經24次跨部會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共計通過75件,其餘的58件也在持續輔導當中。
由於地方創生計畫多以鄉鎮市區為提案單位,計畫名稱多直接以提案鄉鎮命名,如雲林縣褒忠鄉地方創生計畫,但也有些是以當地特色產業為中心的跨鄉鎮提案,如台東縣紅烏龍地方創生計畫,期望透過地方創生計畫的推動,發展當地產業吸引青年回流,也讓外地民眾知道台東的特色不只有熱氣球,還有茶香醇厚的紅烏龍可以品嚐。
地方創生、青年返鄉、地方創生2.0、鄉鎮特色、產業鏈整合、地方發展、青年培力工作站、政策推動、永續城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