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全球城市競爭中的城市品牌建設——基於香港和上海的分析
閆海洲 (作者為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講師) (2011/09/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9期》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品牌管理從產品開發、企業管理領域逐漸應用到城市治理,城市品牌逐漸成為了全球化下城市管理追求的目標,諸多城市—不僅包含國外現代化的大都市,而且包括國內的城市,都意識到城市品牌建設是城市發展中重要的資源,要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在城市競爭中取得優勢,則要大力度推進城市品牌建設。
這一現象也引起學者的興趣,他們從戰略管理、城市行銷、城市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城市網路等理論出發,探討城市品牌的建設與管理。Kevin(1998)在其著作《戰略品牌管理》一書中給城市品牌作了如下的定義:「像產品和人一樣,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間區域也可以成為品牌」。現代城市品牌是城市的建設者分析、提煉、整合城市的獨特的自然社會要素稟賦、歷史文化積澱、產業優勢等差異化品牌要素,並向城市利益相關者提供持續的、值得依賴的、有關聯的個性化承諾,以提高城市利益相關者對城市的認同效應和滿意度,才能增強城市的聚集效應、規模效應和輻射;與此同時,城市品牌的流行也帶來了城市管理者進行城市品牌建設的盲動性,以中國而言,許多城市正在開始城市品牌的建設工作,在沒有真正理解城市品牌內涵的前提下,推進城市品牌建設勢必偏離品牌建設的初衷,不會對城市發展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更有可能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檢視以下幾個問題:(1)城市品牌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2)城市品牌與城市核心競爭力之間的聯繫;(3)在全球化經濟特徵環境下,城市品牌建設對全球城市發展所起的作用。本文在對城市品牌理論進行梳理的前提下,從城市演化角度提出了研究城市發展與城市品牌建設之間的關係,分析了城市品牌所依賴的四重要素,認為城市品牌也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當前全球城市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香港城市品牌建設的成功經驗和上海城市品牌建設中的不足,並且給予了城市品牌建設的建議和措施。
城市品牌建設與全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一)城市的經濟集聚與知識外溢
什麼是城市?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許多從事城市研究的學者。Frey(1993)認為城市至少包括三個要素:(1)生態要素;(2)經濟要素;(3)社會特性。其中最能直接反映城市發展和城市功能的是經濟要素,經濟因素在城市演變中最有明顯的特徵,例如:城市經濟規模和城市人平均收入水準是區分城市規模的重要因素。
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之上,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是地域經濟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結果,只有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存在,才導致了城市經濟的存在與發展。一方面,生產要素在一定區域的集聚使得生產成本下降,城市經濟規模水準提高,城市得到了發展;另一方面,集聚效應也帶來了專業化水準的提高,帶來了進一步分工,促進集聚效率。此外,隨著集聚效應的增強,知識溢出帶來了規模報酬遞增,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在經濟學意義理解城市的發展,必須強調城市發展的規模經濟與知識外溢效應。如果以前的城市是依賴於規模經濟的話,那麼全球城市更依賴於外溢效應的發揮。
(二)城市的發展與演化
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工業化的發展促進城市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的繁榮。Davis(1969)認為,在1850年以前,沒有任一個社會形態可以在本質上稱作城市。而現在,在大部分國家,尤其是在工業化國家,城市包含了大部分的人口,集聚了絕大部分的產值,構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從城市的生產特徵來看,城市發展和演化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1)福特體制城市;(2)後福特體制城市;(3)經濟一體化下的全球城市。
20世紀末期的資訊革命加快了資源的流動,城市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結讓城市的聯繫更加緊密,特別是對於一些超大城市,不僅是區域增長的核心,也是全球城市網路的集結點,全球城市之間的競爭也趨於激烈。在早期的研究中,世界城市這一概念更接近於帝國首都,即位於權力層級頂端的城市;而關於全球城市新研究中,決定性因素是跨國的全球城市網路,其功能是作為全球經濟運行的戰略地點,全球城市是城市網路的一部分(Sassen,2000)。
城市品牌、全球城市、集聚效應、知識外溢、城市競爭力、產業基礎、文化根植、社會精神、制度規範、品牌行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