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李嘉圖「論利潤」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李嘉圖「論利潤」

施建生  (2010/06/04)    《台經月刊第33卷第6期》

一、時代的背景

18世紀19世紀之交的英國正處於進入工業化的時期。在社會各階級之間逐漸發生了新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產生了對立,其次則為新興的資本家與原來的地主之間的利害衝突。以當時的情勢論,前者仍在萌芽階段,尚未達到激烈的程度,後者則處於短兵相接的關頭。主要的戰場則在國會,爭執的主旨乃在英國究竟仍應維護原有的農業社會還是應加速工業化的進程。當時爭執的議題就是限制糧食輸入的穀物(Corn Law)應否予以通過。1805~1813年間英國的農業連年歉收,再加上在拿破崙戰爭時期,由於受到海口封鎖的關係,糧食的進口大量減少,以致引起糧價上漲,特別是玉蜀黍。在另一方面,工業產品的價格則增加得不若農產品的急劇。這場爭議1815年可謂到了最高潮。

以李嘉(David Ricardo)個人論,他在此之前,由於貨幣問題的爭議1811年後已逐漸在社會中沉寂下來,就一直沒有新的論著發表。但他對於政治經濟學之研究的興趣則沒有絲毫減少。他仍與友人,特別是馬爾薩(T. R. Malthus)繼續從事貨幣問題的討論。18138月,根據他們的通信紀錄他們所討論的已從對「老問題」轉到新巿場的開放所發生的新問題,特別是對利潤率之影響的問題。這也許與新國會中1813年初就從事穀物進口限制之討論有關。這種討論使李氏進入資本的增加會不會引起利潤之減少以及分配理論問題的研究。18143月左右他曾寫了一些討論資本之利潤的文章,但這些論文已不存在。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s of David Ricardo, Ed, by Piero Sraffa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M. H. Dobb,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51~55,共有十卷,以羅馬數字標明其次序,嗣後此書簡稱Works,此處係引Works, IV, p.3)到18152月當穀物法在國會中討論了三年以後,李嘉圖就寫了一篇論文,稱為「論穀物低價對於資本利潤的影響,表達對輸入之限制的不妥性。(An Essay on the Influence of a Low Price of Corn on the Profits of Stock, showing the inexpediency of restrictions on importation)後被簡稱為「論利潤(An Essay on Profits)。在他之前,馬爾薩斯也曾寫了兩篇文章,一為「地租之性質與進展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Progress of Rent),一為「限制國外穀物輸入政策之意見的根據(The Grounds of an Opinion on the Policy of Restricting the Importation of Foreign Corn)。同時魏斯(Edward West, 1782~1828)也寫了一篇稱為「論資本之應用於土地(An Essa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pital to Land),杜侖(Robert Torrens, 1780~1864)也提出一篇稱為「論國外穀物貿易(Essay on the External Corn Trade)。這三篇文章儘管在理論與政治上的見解互有差異,但在分析上都是利用差額地(differential rent)的理論。這一理論常被誤稱為李嘉圖的差額地租論,實際上其他三人都自稱是自己創立的,而李氏則表明馬爾薩斯是原始的創建者,但真正的創建者則為安德生(James Anderson, 1789~1808)。李嘉圖於18152月讀過馬氏的討論地租論文後就這樣寫信給他說:

「我現已非常用心地讀過了你的討論地租上漲與進展的論文。⋯⋯所有主要的原理我都完全同意。我認為都代表我原來的意見。」
接著他又說:

「我不能不表示遺憾的是你沒有分別考慮地租與資本的利潤及勞動的工資關係。」(Works, VI, p.172)

因此他在他的「論利潤」這篇論文的導言中就說:

差額地租利潤率穀物法資本累積地主利益工資水準經濟分配農業投資產業利潤政策爭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