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基礎建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孫明德 (2007/07/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7期》
中國經濟發展帶動基礎建設成長及環境破壞
中國的基礎建設與其經濟發展與都市化程度關係密切,1990~1995年以及2000~2005年期間,如表1所示,為中國經濟發展及固定投資成長較為快速的時期,尤其在人口密度方面,由2000年每平方公里人口由442人快速增加至2005年870人,人口向城市集中趨勢最為顯著,而此時中國公共設施的數量也大幅增加。而在1995~2000年期間,由於中國經濟成長率趨緩,加上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不利影響,使得公共建設成長速度較為緩慢。
表1 中國重要基礎項目(1990~2005)
在公共建設項目的分布方面,以2005年為例,如表2所示,中國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大經濟區域內,三者合計約占有50%以上比重,而中國西部12省市區雖幅員廣大,但公共建設比重遠不及沿海地區,甚至不如中部6省,顯示中國內部公共建設分布,正如同其城鄉及東西部的發展,落差極大。
表2 2005中國重要基礎項目分布
經濟的發展雖然帶動基礎建設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卻也使得各項相關的設施因應不及,由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中國城市地區垃圾量每年達到1億噸以上,且以8%左右的速度增加,使得全中國668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受到垃圾處理問題困擾,而能源及原物料消耗以及對環境的破壞更為驚人,2005年中國廢水排放量達525億噸,近五年平均成長4.4%,廢氣達2.69億噸,近五年平均成長率高達13.3%,亦即依此成長趨勢,每5.4年中國廢氣排放將會增加一倍,而各項汙染數據又以2003~2005年期間成長率較高,這也正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時期。
中國「十一五」規畫下的交通建設
中國交通建設同樣有著城鄉及東西部的懸殊差距,近年政府投入大額經費主要是對原有道路的更新。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畫」中便計畫就各地區之交通基礎建設為主,增加鐵公路網路密度及總里程數,在水路及空運部分,則增加長江、長三角及珠三角的內河航運,以及中西部及東北等地區機場建設為主,並建設上海、天津、大連等城市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南美洲整合、自由貿易區、能源合作、天然氣管線、金融整合、南美國家共同體、克洽邦巴宣言、南美洲議會、區域經濟、國際談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