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以「智」取,不以「力」敵——淺談智慧製造時代下各國發展策略與現況
劉靜容 (2016/08/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8期》
迎接智慧製造時代來臨
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金融海嘯,緊接而來的歐債危機,更讓全球經濟陷入谷底。對此,歐美先進國家紛紛思考過往偏重金融而輕忽工業的失衡發展趨勢,除了體認到製造業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相繼提出「再工業化」之政策。近年來,在科技迅速發展下,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國際原物料價格飆升、成本日益增加壓縮企業利潤,加以歐美人力成本偏高,種種大環境的轉變及科技趨勢的進逼,傳統生產模式已然無法符合需求。
因此,運用IT與自動化技術科技,如物聯網、雲端、大數據還有通訊科技等,讓生產系統具有智慧化的功能,包括優化生產管理機制、提升產業鏈靈活應變能力,進而增進生產效能並降低成本,縮短產品進入市場時間等,智慧製造儼然成為新時代下的生產趨勢。為進一步探討各國在智慧製造時代下的發展現況,本文自概述智慧製造時代下,先進國家所擬定之相關政策出發;其次,探討我國順應此波生產模式之轉變,為維持製造業國際競爭優勢,所採行適切之經濟政策加以因應;並透過各國運用智慧機器人在製造業領域情形,以檢視目前各國智慧製造發展現況;最後,探討我國如何謀定而後動,以因應此波智慧製造時代所帶來之衝擊,持續展現經濟生命力。
各國研擬「智」勝關鍵
隨著製造領域邁向智慧製造,需求的演進及新技術的引進,成為催化製造系統型態之主要驅動力。傳統專業製造系統再也無法滿足市場改變的進程,因此,各種智慧化的製程、系統、設備等技術興起,解決了人力成本及產能效率等問題,進一步催化製造體系朝向智慧製造發展。針對此一發展趨勢,各國為能維持其產業於國際市場之競爭力,無不亟思抵禦此波變革應採行之因應策略;本文針對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以及日本、韓國與中國等亞洲國家採行之智慧製造策略(表1)概述如下。
表1 各國智慧化相關政策及做法
(一)德國「高科技創新戰略」
德國是全球重要的出口國,因成本缺乏競爭力,導致許多企業將總部或製造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因此德國高科技戰略主要之目標,是藉由創新扭轉成本劣勢,使其保持全球市場領導者的地位。為此,德國政府在2012年提出工業4.0計畫(Industry 4.0),強調充分利用資訊通訊技術和網路空間虛擬系統整合的手段,將製造業轉型為智慧化製造。工業4.0計畫並不是要創造新的工業技術,而是要整合所有工業相關的技術、銷售與產品體驗等,建立具有適應性與資源效率的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並整合客戶以及商業夥伴之資訊。
(二)美國「再工業化」
過去數十年間因勞動成本不斷升高,導致美國製造業移往海外,在2008年次貸危機後,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09年提出「再工業化」概念,企圖透過重振美國的製造業,扭轉以消費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改善經濟發展並降低失業人口。自2011年起陸續推出「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在內的多項具有國家戰略高度的先進製程工業生產計畫,確立智慧製造的四大優先行動計畫,包括:為智慧製造建立工業模型與模擬平台;為虛擬工廠企業創建社區平台;開發下一代的生產決策軟體和計算架構工具箱;最後,將人類因素和決定融入工廠優化軟體和用戶界面,並擴展應用至多個行業和不同技能水準決策的可用性。
智慧製造、工業4.0、生產力4.0、智慧機器人、數位轉型、自動化技術、產業升級、人工智慧、機器人密度、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