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台灣離岸風力發電產業發展之道——從中國高鐵的案例來觀察
鄭漢榮 (2018/03/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3期》
前言
「能源發展綱領」之發展目標為「確保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之均衡發展,期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實現能源永續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對台灣未來整體發展之重要性,不僅止於再生能源高階技術,更是協助台灣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相關產業的轉型、如何永續經營將是關鍵議題。
觀察台灣發展情形,政府已於2012年公告《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於2016年推動新能源政策,希望再生能源於2025年時能達總發電量20%比重,達多元創能、潔淨能源之效,並於2017年核定「風力發電四年推動計畫」、規劃「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相關規劃展現出持續推動的企圖。
目前台灣風力發電的整體發展情形與目標規劃(表1),採取「先陸域、後離岸」務實做法,亦即裝置容量的重心從陸域逐步往離岸轉移,雖然陸域短程、中程目標的累計裝置容量較離岸高,2025年時情況將有所轉變,風力發電的累積裝置容量總計高達4,200MW,離岸的累計建置容量更將高達3,000MW,成為台灣風力發電重心。
表1 「風力發電四年推動計畫」之短、中、長期目標
離岸風力發電的火車頭效果也值得注意,因為涵蓋範圍不僅止於風機製造業,如發電機、齒輪箱、葉片、塔架、水下基礎之製造,更包含負責海纜鋪設、安裝施工之海事工程業,及日後相關風力機檢修、營運之風場運維業。因產業前景受到重視,2016年中鋼、台船也各自與廠商、法人成立「離岸風電零組件國產化產業聯盟」(Wind-Team)、「離岸風電海事工程產業聯盟」(Marine-Team),期能帶領台灣廠商掌握完整自主技術。
由於「能源發展綱領」之綱要方針,亦涵蓋系統整合、輸出海外,目標遠高於進口替代,相關部會對離岸風力發電產業也有宣示。準此,有必要從長期目標回溯檢視應注意的關鍵議題,了解廠商應克服的挑戰,及政府如何規劃分階段發展模式,值此產業發展初期,打造適合環境以賦予廠商信心。
本文首先整理國內相關文獻,並藉著與本土離岸風力發電之零組件生產與安裝/運維廠商、專家訪談進行驗證,彙整近期所面臨問題與可能解決之道,接著標竿中國高鐵從引進國外技術到輸出海外的發展模式,討論未來台灣離岸風力發電產業策略方向。
離岸風電、能源轉型、國產化政策、智慧化技術、產業鏈整合、技術移轉、海事工程、跨部會協調、風電運維、全球戰略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