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數位戰場延伸——論AI軍事化治理風險
蔡靜怡 (2020/05/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5期》
美中科技戰為全球未來數位霸主之爭揭開了序幕,美國引領全球為「國家安全」擺第一的美國隊長,即便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炸性蔓延時,美國努力阻止中國在數位科技強權坐大的戰略仍持續而堅定。國際關係學者提出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概念,或可用以說明美中面臨的局勢,亦即目前國際關係權力體系平衡已面臨挑戰,美中及各國相互觀察注意威脅是否形成,並透過各種可能的方法將之予以排除。不論美中是否具有侵略的意圖或能力,陷入困境的成員可能導致軍備競賽或聯盟間對峙,特別是在新的競爭領域。本文將說明未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工具,如何改變傳統權力衝突與平衡系統,同時對強大AI新技術的監管環境提出普遍性治理原則面向。
從美中科技戰到AI戰
過去十年中,中國經濟已經發展成購買力平價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逐漸取代美國,成為歐洲、亞洲、非洲和南美的主要商品供應國。2018年美國啟動貿易戰,恢復單邊主義以及美國優先的號誌,美中之間的衝突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同時涉及政治、文化和軍事。長遠來看,全球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變化仍穩定發展(附圖),目前美中貿易戰的衝擊有限,可能在於短期內轉移採購較困難也關乎成本(注1)。
美中關係緊張牽動高科技領域的跨境合作,愈來愈敏感,審查也愈來愈嚴格。包括:美國政府開列黑名單以禁止美國公司與近30家從事監控、AI和其他高科技製造業務的中國企業做生意,並對科技領域的剽竊行為定重罪量重刑。2020年2月13日美國司法部公布對華為的16項罪名起訴書,其中包括用來處理黑幫犯罪的《反黑連坐法》(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如果罪名成立,不只華為在美國資產會被沒收,也有可能因此禁止華為跟美國銀行往來,使華為的交易、匯兌、籌資活動皆受影響。美中科技戰之間的攻防爭訟僅是冰山一角,由於歐洲盟友不願意放棄華為,美國想要稱霸5G時代,極可能對銀行體系、供應鏈施壓,以求延緩華為在全球擴張的速度,為布局美國版的5G規格爭取時間。
附圖 全球主要市場對中國進出口貿易比例
從美中科技戰,我們觀察到這種「混合戰場」(Hybrid Warfare)的全球競爭新型態已成形(注2),所謂的混合戰場,通常使用與戰爭無關的能力來進行脅迫或顛覆,使與之接近的普通事物也可以成為進行混淆對方的認知而癱瘓決策的工具。由於缺乏「合法攻擊」的軍事目標,受害者無法做出有力的回擊。混合戰場上的發動者之目標在於削弱經濟實力、破壞治理機構、學術界、外交與媒體等關鍵機構的合法性,製造社會混亂分裂,並削弱該國與國際組織間連結。
除了科技戰,美中兩強權競賽其中最令人震驚與最少被了解的問題,即是AI作戰能力的競賽。從全自主機器人到提供將軍快速回應戰術的軟體,美、中兩國皆在這領域投入大量的資源。可以想見的是:中國擔心美國及西方國家能憑藉AI軟體優勢,在複雜的戰略遊戲中成功;而美國擔心中國在5G時代,藉由招募科技公司人才而獲取大量數據,雙方都不想落後。正如五角大廈AI的主要負責人Jack Shanahan將軍表示:「我不希望看到的是,我們潛在對手擁有AI軍隊而我們沒有」(注3)。AI武器或軍事系統大大提高作戰速度與精確度,不僅提供建議,還可以下達命令。AI指揮系統能夠比人類思考得更快,可以指揮航空母艦跟空軍發動導彈襲擊;更重要的是AI系統可能被駭客入侵,並被操縱的數據蒙騙,誤判局勢。
AI軍事化、法律風險、比例原則、區分原則、混合戰場、美中科技戰、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國際人道法、軍事指揮系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