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中美抗爭下的新秩序——我國於亞太區域的挑戰與商機
曾子容 (2022/05/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5期》
中美為當前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然而兩國間的政治與經濟關係持續存在衝突及矛盾,正形塑亞太區域的新秩序。近年中美兩國在外部局勢的衝擊下,重新檢視在國際間的地位與利益,並善用自身談判的籌碼進行博奕與算計,以保護主義築起貿易壁壘,或藉由洽談傳統經貿協定及非傳統經貿協定爭奪在該區域的聲量,與中美關係密切的台灣,在拓展海外市場已無法套用傳統貿易思維,亦敵亦友的界線將更加模糊,宜密切關注當前該區域經貿動態或局勢變動,瞭解我國產業的定位與利基,提早進行因應與防範。
貿易保護主義興起是好是壞 ?
隨著區域經濟整合趨勢愈加蓬勃,政府透過消除關稅與非關稅的貿易障礙,促進貿易互動往來,讓產業自由競爭,進而帶動成長轉型,但對於國內弱勢產業或族群卻出現另一波反彈聲浪,擔心產業利潤被壓縮,或就業機會被剝奪的問題,貿易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注1)一詞再次端上檯面作為國家產業的擋箭牌,對政府而言,其工具為採用關稅、配額或技術條件,豎立起貿易城牆,保障產業免於直接衝擊。
觀察近幾年的貿易保護主義,又以前美國總統川普發起的貿易戰爭擴及範圍最廣,其透過301調查證實中國確實具竊取美商營業機密、強迫技術轉移等行為,除了訴諸WTO爭端解決,也提出加徵25%關稅之產品建議清單及課徵關稅,並指示財政部限制來自中國之投資,直至2019年下半年課徵產品的範圍仍持續擴大,衝擊產業包括航太、資訊及通訊科技、機器人及機械等產業,不少進駐中國的企業轉戰東南亞或印度等新興市場,降低市場集中的風險。
貿易保護主義看似一個國家保護自身產業的手段,但正因其無法透過自由貿易提高生產力或改善效率,合理地開放市場,政府躲在背後以有形的手操控,將帶來更多政府在貿易成本的支出,進而影響國內產業生態圈的發展。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即批評川普團隊所使用的貿易手段是誤認國際貿易是零和遊戲,加上國際貿易流動的多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零件與半成品,加徵關稅只是墊高生產成本。數據即顯示,若無關稅限制,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將比現在多出1,190億美元,顯示過度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損害兩國經濟表現,更使得國內民間消費轉趨保守。
中美關係持續膠著
美中貿易戰演變至今成了兩強現代霸權的保衛戰,儘管導火線是雙邊存在巨額的貿易逆差,但身為主導先進製程及金融規則的美國,面對中國近年積極發展自身技術,進行創新產業升級,與自身產業發展進程及科技實力正拉近差距,著實感到恐慌,因此美中抗爭更多的是科技戰與智慧財產權的爭奪戰,甚至是文化與金融戰爭。
中美關係、經貿整合、亞太區域、貿易保護主義、半導體產業、電動車產業、藥品市場、減碳趨勢、供應鏈韌性、印太經濟架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