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機車產業電動化與升級轉型
高仁山 (2021/01/08)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期》
人類社會演進過程,點到點移動方式的改變,深刻影響總體社會的發展;人類從步行,演進到運用載具,再到內燃機的發明,以及近年電動與智慧移動產業的興起。人類點到點的移動方式,不僅影響社會運作的效率,營商模式的演進從私有載具,發展到近年的共享經濟交通工具本身的演變,以及如何運用交通工具的演變,都在在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發展。
在台灣這個快速移動的社會,交通的便利與否,更是與民眾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傳統燃油載具雖然為民眾帶來便利,但燃油載具不僅造成城市汙染,同時也影響都市人口健康,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區,經常成為空氣汙染的主因。不僅影響都市發展,更影響都市人口的健康安全。因此,台灣發展電動及智慧移動載具,升級台灣機車產業,確實是政府改善國民生活品質的當務之急。
台灣奠基在電子晶片產業的基礎之上,促使台灣成為製造電動機車、電動載具的領航國家。因為地理與社會因素,除大眾運輸外,仍需汽機車作為「點到點」的運輸,因此創造規模龐大的機車市場。
雖然傳統移動載具電動化,仍是發展中的產業,但有許多供應商已經在台灣深耕,像是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有75%供應商是台灣企業;電動機車的部分,更是可以達到全產線「國家隊」的目標,無論在需求或是生產,都最能夠符合連結國際、連接在地、創新台灣品牌的核心。
本文將依序回顧台灣機車產業的發展歷程,並論述台灣推動機車產業電動化與升級轉型的基礎與優勢,另將勾勒機車產業轉型升級可帶動台灣機車向全球市場邁進的前景,最後提出對當前政府政策的建議與帶動機車產業轉型的可行路徑。
台灣機車產業發展概述
日治時期,台灣就有在腳踏車前橫架裝置油箱,及在後輪裝馬達驅動腳踏車的Motorbike,雖然是腳踏車改裝,但Motorbike的做法開啟台灣機車產業的發展雛型。
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應戰後重建需求,部分商家自日本、美國及歐洲進口整車機車出售。其中位於台北火車站前,由黃繼俊創立的「慶豐行」,以及位於高雄哈瑪星,由柯光述先生創立的「光隆行」,最為知名。
1950年代台灣處於物資匱乏的狀態,為節省外匯,政府決定限制被視為奢侈品的進口機車,運用管制換匯的手段,禁止機車整車進口,並接著於1952年禁止廠家進口全車零組件再行組裝。慶豐行與光隆行為求轉型,遂在市場需求下,自日本、美國及歐洲分別進口機車零組件,在台合作組裝機車。這兩家最早進口整車機車的貿易商,日後一南一北分別成為三陽工業及光陽工業兩大機車廠,營運迄今。
電動機車、智慧移動、充換電系統、綠能產業、電子晶片、環保政策、交通轉型、共享經濟、產業升級、國際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