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FDI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強永昌、朱愛勇(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與碩士研究生) (2007/10/11)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0期》
外商投資與資本形成
在現代經濟發展理論中,資本形成一直被視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在開放經濟體中,資本形成的來源主要由國內和國外兩部分儲蓄構成。其中國內儲蓄包括居民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國外儲蓄由援助、貸款和外人直接投資組成。
20世紀八○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日趨活躍,外人直接投資成為主要的資本流動方式,也成為發展中國家獲取外部資源的主要管道。外人直接投資作為國外儲蓄進入東道國後,通過兩個途徑影響其資本形成:一是資本流動帶來的直接資本流入效應;二是資本流入帶動東道國產業前向和後向輔助性投資而產生的間接示範效應。此兩種效應相互作用從總量上增加了東道國的資本存量。
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九○年代,中國吸收外資增加很快。FDI在中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所占比重,在八○年代初期僅有0.9%,但到1997年則達到了14.6%(見表1),高於所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4.1%和發展中國國家的平均水準7.1%。
表1 FDI占中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比重(1981~1997年)
進入21世紀之後,全球FDI繼續保持較大規模的成長,然而中國在這個階段實際利用外資的成長速度卻有所下降,而來自內部的投資迅速成長。受這兩種不同投資來源成長速度差異的影響,雖然中國還保持著最大的發展中引資國地位,但實際使用外資占中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比重卻持續下降,中國作為FDI東道國的地位也趨於下降;2004年這一比重降到了8.2%,已經低於發展中國家10.5%的平均水準,略高於所有國家平均水準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見表2)。
表2 FDI占中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比重的國際比較
從縱向比較看,FDI 作為資金來源的重要性也在下降。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實際利用FDI所占比重在1996年達到11.8%的峰值,此後持續下降。到2004年已降到4.4%,2005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額為603億美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進一步降為4.2%。
可以看出,在改革開放初期,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外人直接投資大量流入有效彌補了中國資本缺口,穩定促進了GDP的成長。但是隨著經濟強力成長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中國資本存量迅速積累。雖然FDI規模在中國一直是上升趨勢,但其在資本形成中的重要性已經開始下降。
FDI、中國經濟、資本形成、技術外溢、產業升級、外資政策、經濟成長、外資併購、國際收支、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