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多邊到雙邊:政府應善用APEC平台推展「新南向政策」
陳威仲 (2017/04/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4期》
善用既有多邊場域關係
有感於台灣在區域及全球經濟整合面臨快速邊緣化,並為提升經貿外交自主權,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並推出了多項重要策略文件,包括「政策綱領」、「推動計畫」以及「細部工作計畫」等。其中,「新南向政策綱領」於2016年8月通過,作為促進與亞太各國合作,建立經濟共同體的經貿戰略。
究其南向政策工作之內涵,不但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議題高度重疊,許多南向政策的目標國家同時也是APEC成員,再加上我國自1991年加入APEC迄今,在多項領域皆有實績,不但與APEC各經濟體互動良好,且我國參與APEC的各主政單位在多年練兵之下,與APEC工作層級的溝通已建立基礎,且涉外以及橫向連結頗富經驗。因此,政府相關部會在推動新南向計畫時,實可思考將APEC納入,將新南向的各項工作與APEC議題接軌,將我國參與APEC的各項倡議與計畫適度結合,並利用APEC各項會議作為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平台,善用既有的多邊場域推進雙邊關係,收事半功倍之效。
新南向政策工作與APEC議題高度重疊
新南向政策綱領指出,未來將藉由「軟實力連結」、「供應鏈連結」、「區域市場連結」,以及「人與人連結」等四大連結策略,建立台灣和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的「經濟共同體意識」。 其中,新南向政策所提出的「經濟共同體意識」一詞,意涵似乎已超越經濟整合以及經貿自由化之範疇,其願景除追求經濟共同體的目標外,也聚焦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因此未來在落實傳統經貿自由化工作以外,須同步推動文化、人員交流,乃至於各項領域的廣泛接觸,以實現我國未來數年的外交經貿整體戰略。
2017年1月,新南向政策依循綱領所制定的計畫正式啟動,具體工作涵蓋四大主軸,包括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以及區域鏈結等,而四大主軸工作與APEC相關倡議重疊度甚高(附表)。
附表 新南向工作面向與近年來APEC倡議之對照
在經貿合作的具體工作方面,新南向重視基礎建設工程合作,以及綠色系統整合輸出。在APEC方面,則以2014年完成APEC連結性藍圖(2015~2025)以及2013年通過的「基礎建設多年期計畫(MYPIDI)」為主要方針,並以藍圖作為發展基礎建設的指導原則。APEC將連結性工作分為三大主軸,分別為制度性連結、實體連結,以及人與人連結,拓展基礎建設屬於提升實體連結之面向,鼓勵各成員在基礎建設的跨境投資及工程合作。近年來更與亞太重要組織,包括亞洲開發銀行等合作,協助健全亞太基礎建設,尤其是大型的跨國開發案,例如:湄公河計畫、昆曼公路等,建立有利的投資環境,協助招商引資。
此外,APEC也重視提升供應鏈連結、促進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以及市場進入。在供應鏈連結方面,聚焦解決八個瓶頸(注1),推動包括優質企業(AEO)認證制度、促進電子產證(ECO)跨境交換合作、協助各國建立單一窗口等具體工作。上一階段的工作在2015年達成時間、成本和不確定性三方面10%的目標後結束,新一階段則以由美國與新加坡共同起草之第二階段供應鏈連結行動計畫,作為在2020年前相關工作的指導文件。
在促進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方面,以2015年通過的「微中小企業全球化長灘島行動計畫」為綱領,拓展過去以健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提供多元化融資管道、增進管理能力等為主的輔導工作,進一步與拓展國際貿易接軌,並將依循八大工作主軸(注2)鼓勵微中小企業,深化在全球價值鏈的角色及參與。
新南向政策、APEC、區域經濟整合、供應鏈連結、人才交流、基礎建設、能源合作、自由貿易、經貿外交、數位機會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