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日本溫室氣體排放狀況與減量政策
馬公勉 (2009/09/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9期》
探究日本節能減碳成功關鍵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於2007年公布第四版「減緩氣候變遷」報告指出,1906~2005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4±0.18℃,全球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與森林消耗,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累積於大氣層,為全球暖化之主要原因。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策略),以及調整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系統因應氣候變遷之影響,並降低其損害(調適策略),已成為國際先進國家重要的溫室氣體減量管理的重視施政方針。
亞洲國家中,日本無論在人均排放量、CO2排放密集度及CO2排放強度之低,均位居前列(表1)。日本擁有先進溫室氣體減量技術之外,亦具極高之能源使用效率,究竟日本節能減碳之成功關鍵因素為何?實值得我國加以探討借鏡。
表1 2006年亞洲主要國家能源與環境指標
溫室氣體減量的涵義
經濟發展引發能源使用數量增加,大量化石能源燃燒導致溫室氣體濃度在大氣中不斷累積,進而導致全球暖化,造成冰河溶解、海平面上升,對地球水資源、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受到(1)國內生產毛額(GDP)、(2)能源密集度(
)與(3)GHG排放強度(
)三種因素影響,其中E代表總能源使用量,F為化石能源消費量,GHG為溫室氣體排放量,Fi為第i種化石能源使用量,GHGi為第i種化石能源排放量。GHG排放強度等於各種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消費比例(
)與各種化石能源排放係數(
)之乘積。
式1-1:
由式1-1可發現,各種化石能源排放係數屬於化學性質,很難改變,因此,溫室氣體管理策略可透過(1)節約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密集度)與(2)降低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消費之比例,亦即發展低碳能源結構,以達成低碳經濟目標。
日本溫室氣體排放現況與減量目標
(一)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日本1990年起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359百萬噸CO2e,較1990年成長7.7%,2006年略減為1,341百萬噸,仍較1990年成長6.4%,其中CO2排放較基準年增加11.4%。而在6項管制氣體中,3項含氟氣體大幅減少排放,而甲烷及氧化亞氮的排放亦有不錯的減量成果,研判除部分耗能產業外移外,積極開發替代物質效果有成(表2)。
能源密集度、碳排放交易、再生能源補貼、能源稅、日本碳基金、京都議定書、排放強度、節能標準、低碳社會、政府投資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