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馬夏爾的均衡分析
施建生 (2015/04/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4期》
一、巿場
馬夏爾最好的推理工作是在他的「經濟學原理」第五篇中所表達的。這篇的標題是「需要供給與價值」。在這一分析中,第一項就是在當時的現代意識中的巿場,它不是早期之當地的一個會合,而是一個高度組織的場所,其中供給與需要雙方都很活躍,價格是立即決定的。隨著較新交通工具的出現,巿場可以是一個社區的狹小,也可以是世界性的廣闊,因此,在巿場中,貨物在交換的時候,供給與需要是處於暫時的均衡。如果雙方意見一致,一個價格立刻就可成立,如果不一致,另一個價格也會出現。不論情況如何,只要巿場中的供給與需要能獲得暫時的相等,價格就會在當時的情況之下產生而成一日的行情。時間假定是這樣的短促,價格一經決定就可符合當時已有數量的推銷,而無法有所增加。
在該篇第三章討論「正常的需要與供給的均衡」時,馬夏爾又提到供給價格與需要價格。在供給價格中,他包括「所有各種不同勞動的努力,……再加上儲蓄用於製造貨物的資本所要忍受的節制與等待,……所有這些可稱為貨物生產的真實成本,或簡稱之為生產費用。」(注1)這樣供給價格是在某一時間巿場中一種貨物之生產要素成本的總和。
在這一時會,他提出他的為人所周知的「替代原則」(principle of substitution),指出一個事實,那就是生產者只要是可能的話,就會以費用較少的生產要素或生產方法去替代費用較多的。因此,一種生產要素只要有替代要素就可使它的供給彈性較大。他說:「這一原則被應用到所有的經濟研究部門。」(注2)
一種亞當.斯密的學生們所熟知的事實是他假設自由競爭。馬夏爾也假設供給與需要的力量都可以自由運行,購買者或銷售者雙方都沒有緊密的結合,雙方對於價格都有充足的資訊,因此價格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而居於均衡的水準。這樣巿場中在某一時期就只有一個價格,當生產的數量沒有增加或減少的趨勢時(注3),需要價格與供給價格就處於均衡的狀態。在生產數量之間保持平衡時的產量,他稱之為均衡產量,這些產物出售的價格,他稱之為均衡價格。當這種情形存在時,這種均衡是穩定的。
現在這裡可先說明這類均衡有二種:一為穩定的均衡(stable equilibrium),另一為不穩定的均衡(unstable equilibrium)。所謂穩定的均衡,是指這種均衡到達了就產生了一些力量,可以將巿場立即回到原來的均衡局面。所謂不穩定的均衡,是這樣的一種均衡,如果價格或數量到達它們的均衡價值,它們可以維持下去,但是如果這種情勢被打破了,它就不能再回到原來的均衡價值。現在可以一顆雞蛋為例來說明這種區別。一顆橫臥的雞蛋是在穩定的均衡中,如果這種局勢被打破了,不久以後它就會回到原來的位置而不變。但是一顆豎立的雞蛋則可在不穩定的均衡中,如果這種局勢不受到任何干擾,它可以維持下去,但是如果這種局勢被打破了就永不能回到原來的均衡。
馬夏爾、均衡價格、邊際成本、邊際效用、替代原則、穩定均衡、市場價格、生產成本、需求價格、新古典經濟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