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實質有效匯率的可能誤用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實質有效匯率的可能誤用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3/12/1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2期》

經濟問題常相當複雜,即使是單獨的一項名詞、概念或產品,也常同時有很多更細的項目、且和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關係與數值,所以經濟研究常必須用一些統計指標,把多個相關的數字綜合編製成一個指標或一個數字來掌握複雜的現象。物價指數、國民所得、所得分配的Gini指數,甚至貨幣供給量都是某些更大量之統計數字經過加總、平均、或者挑出代表的指標而已。雖然這些指標多有相當不錯的代表性和用途,但由於指標的設計、計算方式,以及所使用的資料有時並不能充分或正確代表它的名稱和原來的目的,而且很多資訊會在加總平均等計算過程中減弱或流失,因此運用各種經濟指標時必須有點小心。特別是當經濟指標再被用來做進一步的引申運用時,和原意之間的誤差更可能更大。本文將藉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來說明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有效匯率指數的變化率是某貨幣對不同貨幣匯率變化率的加權平均

在國際採金匯本位制度的1950和1960年代,美國之外的國家多以美元來表示甚至固定其貨幣的匯率,因此那時代各國談到匯率幾乎就是指其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但在1970年代之後,其他國家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漸變重要,而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也有較大的波動,於是只看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無法掌握國際匯率變化對經濟的全部甚至大部分影響。例如日圓對美元已升值時,即使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不變,新台幣已對日圓貶值,而可能提高台灣產品在國際上和日本產品的競爭力,卻也可能使台灣的進口成本及物價上漲。所以我們在看匯率時不得不在美元之外也同時注意日圓的匯率變化,於是研究者就發展出有效匯率指數來把多種貨幣匯率的變化綜合成單一指標。

簡單地說,國際上通常的有效匯率編製公式是把本國貨幣對重要外國貨幣的匯率變化率做加權平均,以得到一個綜合的變化率,並據以編出一個指數來代表本國貨幣對各主要貨幣綜合而言的升貶。其編製方法和物價指數是一樣的,因此也一樣有各種不同的計算公式或如算術平均或幾何平均。這些方式在網路和很多文獻上都可以找到,本文主要是要討論概念而非計算公式,因此對詳細的算法不再做說明。


不同目的之指數要用不同的權數

而和物價指數一樣,在做綜合時用來加權的權數有不同的選擇,代表不同的意義或目的。要看都市居民一般的生活物價要用都市居民各項消費占其總消費的比例來加權,要看低收入民眾的生活成本則要用低收入民眾對各項消費支出的比例加權,各項物價上漲率差不多時,兩種加權所產生的指數相差不大,但各項物價的上漲率差別很大時,兩種指數就可能很不一樣。編製有效匯率指數時的權數也可以有不同選擇,只要一個綜合指數就好時也許會用本國與各國貿易金額作為權數,注重對進口的影響時也許會用從各國進口值占總進口的比例,而注重對出口的影響時也可能用對各國出口的比例。

實質有效匯率競爭力匯率指數出口市場物價變動權數選擇國際經濟台韓競爭貨幣波動經濟指標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