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韓國自造者運動與政策
李曉雲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韓國Maker運動
韓國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約在2012年開始出現,第一場名為「Maker Faire Seoul」的活動亦於2012年在首爾舉辦,約至2013年開始,韓國才陸續出現自造空間。根據韓國政府統計,截至2017年9月運作中的自造空間共有126個。自造空間可分為官辦和民辦兩種,其中,官辦的自造空間規模較大,遍布在韓國的17個行政區域內,主要原因是2013年朴槿惠政府以「創造經濟與人民幸福」為主題,提出推動「創造經濟」政策,並於2014年9月開始在韓國17個行政區域設立18間「創造經濟創新中心」(Center for Creative Economy and Innovation, CCEI,附表),18間創造經濟創新中心分別考慮各自區域特性,選定其優勢領域,並集中資源投入。
附表 韓國之創造經濟創新中心
創造經濟創新中心合作企業皆為韓國首屈一指的大財團,包括:三星(Samsung)、SK、曉星(Hyosung Corp.)、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浦項鋼鐵(POSCO)、LG、韓國通訊(KT)、樂天(LOTTE)、斗山(Doosan)、韓華(Hanwha)、NAVER、Daum Kakao、愛茉莉太平洋(AMORE PACIFIC)、GS、CJ及韓進(Hanjin)等。基於創新成本高、企業活力不足等問題,韓國大企業大多願意支持具新創的中小企業或自造者,期望其可彌補本身不足之處,而中小企業或自造者可在有資金支撐下完成其成果,可說是互相截長補短的發展。
至於民辦的自造空間,韓國較具規模的民辦自造空間大多由大企業營運,以下列舉出韓國較成熟且具規模的三間自造空間加以介紹。
(一)N15
於2015年2月12日成立,總部位於韓國首爾最大的電子市場―龍山電子商業街,亦為韓國著名的智慧硬體加速器。N15的設備十分完善,設備包括回焊爐(Reflow Oven)、木工、金工及大型加工器具等,只要自備好材料,即可做出雛形,現場亦有協助操作機器的技術人員值班。此外,2016年3月與中國智慧硬體創新創業平台「硬蛋科技」(深圳)簽署合作備忘錄,為兩國智慧硬體領域的首次跨國合作,未來N15平台上的作品可以直接在硬蛋平台登錄,硬蛋亦可以放置於N15平台上,增加成品曝光度。另外,硬蛋也將提供少量多樣的零組件,幫助韓國自造者完成成品,實現夢想。
(二)Fab Lab Seoul
「首爾自造實驗室」成立於2013年3月,一開始為非營利組織,現在則是由SK電信公司贊助。Fab Lab Seoul設備包括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CNC路由器等。當初成立時,受到許多大學、企業和其他機構的關注,例如梨花女子大學、英國文化協會、韓國大學發明協會等。會員費取決於使用之設備與服務,例如:3D列印一小時約3,000韓元(約三美元),雷射切割機一小時約4,000韓元(約四美元),CNC路由器一小時約20,000韓元(約19美元)。當然亦有支付月費的Maker Residency,每月15萬韓元(約144美元),創業會員則是每月30萬韓元(約288美元),支付月費的會員可享有設備使用技術諮詢、所有設備使用權、私人儲物櫃、創業顧問諮詢等。
(三)Sungsu Makerspace
即「三星自造空間」,是首爾市政府向三星集團買下大樓的空間,為對木工、3D列印、實驗性手作需求者的開放空間。在此可以有不同專業的青年朋友互相合作及激發,此外,該空間已有實質的品牌經營,例如手作製鞋的場域,產品行銷全首爾。
韓國自造者運動、Maker運動、創新創業、數位製造、創造經濟、創新中心、政府補助、技術創新、智慧製造、科技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