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金融危機加速中國產業結構之調整
莊朝榮 (2009/05/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5期》
中國產業結構變化回顧
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整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978~1984年):農業產業迅速發展時期
這個時期產業結構變動的典型特點是: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工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說明中國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農村和農業改革大幅度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二)第二階段(1985~1992年):非農產業迅速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總體特徵是工業、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農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在這一階段,資源配置的最大特點是勞動力從農業大量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特別是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1993~2005年):工業高速發展時期
從總體來看,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基礎設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訊設施迅速發展,工業的比重迅速上升。在第三階段的1997年,中國農業的比重跌破20%以下,這個時期重工業比重顯著增長,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蘭辛珍,2006)。這期間中國政府也大力改革國營企業,開拓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
(四)第四階段(2006~2008年):高新技術、創新型與節能型企業發展時期
此時期的產業結構調整,則是追求節約、環保、安全的發展方式,高汙染、高能耗,生產手段、設備、技術落後的企業將被淘汰。尤其是關閉無效率開發資源、汙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企業。在這次產業結構調整中,鼓勵高新技術、創新型企業,以及環保節能型企業的發展。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出現投資過熱,導致鋼鐵、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焦炭、銅、汽車等行業顯現產能過剩。此外,水泥、電力、煤炭、紡織行業等也潛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結構調整目前主要應當著眼於兩方面問題,第一,消除短缺和嚴重的生產能力的過剩;第二,解決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推進產業升級(蘭辛珍,2006)。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出口產業備受衝擊,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和內需產業的發展,正緊鑼密鼓的展開。
金融危機對中國產業之衝擊
2008年8月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的出口成長逐月下滑,至11月甚至出現前所未見的負成長,2008年第4季的GDP更下滑至6.8%,已經超乎中國領導階層的忍受範圍。至2009年前2月累計,出口下滑21.1%,其中,機電產品下滑21.8%,高新技術產品下滑24.6%。出口持續大幅下滑,意味著更多工廠處於關廠歇業,失業率將進一步上升。據估計中國出口行業已經有2,000萬農民工丟掉了工作。2009年3月初中國舉行11屆人大二次會議,中國總理溫家寶宣稱將力爭2009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維持在8%,這項宣示無非是在維持就業的增長,以免過多的失業人口,造成社會的失序。
中國經濟、產業結構、金融危機、出口導向、內需驅動、服務業、產業升級、製造業、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