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初探
詹建隆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回顧數十年來,台灣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中小企業一直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根據經濟部2011年中小企業白皮書之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達到124萬7,998家,占全體企業比率達98%;就業與受僱員工人數分別超過819萬及580萬,全國占比為78%及72%。可見中小企業是否健全發展,不僅左右台灣的經濟成長,也會對我國就業或所得分配等相關議題產生深刻影響,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資金缺口為中小企業營運的憂患
根據2006年OECD在「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缺口─理論與實證」對中小企業財務缺口所做的調查,在OECD國家中,認為八成存在財務缺口的問題,而其他非OECD國家比重更超過90%。該報告亦指出,OECD國家認為在權益方面的財務缺口最高,至於非OECD國家則認為借貸問題為主要核心所在,因此各國政府也因應中小企業的財務缺口,給予相當的政策協助。
「2009年製造業國內投資實況調查報告」指出(圖1),台灣製造業在投資上,23%廠商有資金取得之困難,其比重隨著員工人數減少而增加,可見規模愈小的中小企業面臨愈嚴重的融資限制。細究企業面對資金困難原因,可明顯發現「行業不景氣,金融機構授信緊縮」與「金融機構借貸審查嚴格」為最主要造成資金取得不易之因素,比重皆超過三成,其次則為「借貸利率水準太高」及「未能提供足夠的擔保品」,比重約為11%。上述因素,使其在獲取資金上,受到較高的拘束,無法充分滿足資金需求,形成所謂的「財務缺口」現象。
圖1 製造業資金取得所遭遇之問題(加權)
企業融資問題週期演變
1998年Berger and Udell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做深入探究,依據企業之規模(size)、年齡(age)及資訊可獲得性(Information availability)進行分類,結合企業財務生命週期與不同的融資方式,探討企業財務融資問題,並將「企業生命週期假說」做一個系統性研究。此研究企圖由中小企業成長週期的演變,分析資訊透明度、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發生不同的變化,如何影響企業資本結構之改變,其財務成長循環規則如下:
(一)微型企業
企業愈是處於小規模、年輕或資訊較不透明的創立初期階段,由於資產規模小(無形資產比重較高)、缺乏營運獲利紀錄與可供審查的財務報表,故企業資訊較不透明,外部資金的可獲得性低,因此愈是依賴內部人資金、天使融資(Angel finance)及交易信用等方式。
(二)小型企業
當企業進入成長階段,營運成長使得企業的資金需求擴增,隨著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可用於擔保的有形資產增加,導致資訊透明度提升,因此企業逐漸開始仰賴外部融資,如創投與金融機構的短、中期貸款。
中小企業融資、財務缺口、資訊不對稱、創業資金、政策金融、社會網絡、會計制度、無形資產評價、融資障礙、法規鬆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