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扶植上駟的產業政策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扶植上駟的產業政策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05/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5期》

沒有知名理論證明不干預是最好的動態發展政策

國家的發展一方面要有生產的增加,另一方面通常也要有產業結構的改變,在目前全球競爭的時代,產業具有勝過外國的競爭力,更是國家經濟能否發展的關鍵,因此國家經濟的發展必然要伴隨著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發展需不需要政策的協助,則是長期爭論不斷的議題。本文將只討論產業政策中扶植贏家產(Pick the Winner)這一部分,不討論讓衰退產業順利萎縮的相關政策。

從經濟學理來說,儘管不少人主張政府什麼都不要管的自由放任就是最好的政策,但那其實只是在很多的假設之下所得到的靜態理論,經濟學並沒有什麼有名的理論證明政府不干預能使經濟得到動態上最好的發展。那些反對產業政策的主張都不是基於學理,而多是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對自由市場機制近乎宗教的信仰。


也沒有可明確指導產業政策的理論

不過這也不表示產業政策等政府干預都是對的,學理上讓政府干預市場主要的理由是市場失靈,政府若能以政策抵銷市場失靈的現象,應可以使經濟更好。但誠如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Paul Krugman)所提出,理論上雖然有某個或某些恰當的政策可以讓經濟更好,但實際上存在的政策主張很多,人們和政府並不見得知道哪些是可以讓經濟更好而哪些不能,隨便或依政治力量選到的政策也有可能使經濟更壞。因此產業政策的問題不在於該不該有政策,而在於能不能找到可以讓經濟更好,且可以得到多數人同意的具體政策方案。

而由於產業和經濟發展是一種相當複雜的動態過程,經濟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能力真正深入分析。幾乎所有動態理論都是在非常簡化的假設下做推論或數學分析,因此它們得到的結論通常也只是一些籠統和原則性的概念,不易有具體可直接應用的結論。因此產業政策往往只能在某些情況(例如投資增加)是有益的理論或假設下,用類似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討論是否有哪些政策可以增進這有益的情況。


我國以往的產業政策有部分理論依據

1950年代我國基於外匯不足和幼稚工業保護理論,以貿易保護和由美援支持的特定產業投資,來推動進口替代政策1960年代之後我們在繼續貿易保護的情況下,基於經濟成長理論而進行獎勵投資的政策。同時我們也採用了更能符合國際比較利益的外銷退稅等鼓勵出口之措施1986年之後我們再採取了依據市場失靈的學理之功能性獎勵政策,以租稅減免鼓勵廠商從事研發等有外部利益的產業升級努力。

然而國內主張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學派和市場基本教義派的聲音愈來愈大,不少財稅學者以稅收損失及公平正義為理由而反對產業租稅獎勵的聲音更為響亮。因此我們2009年拿掉了符合學理的功能性產業升級獎勵,改對所有產業全面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儘管產業租稅獎勵並不見得都不公平(陳博志2005),但為了怕被公平正義的大旗掃到,很少人敢公開反對這項改變。不過這八年來,不只我國的投資不如以前,產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也低落,其可能原因固然很多,但缺少真正有用的產業政策很可能是重要原因。

產業政策國際競爭力上駟戰略政府投資租稅獎勵技術升級產業發展創新環境比較利益經濟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