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韓國新世代綠色成長策略
李永正 (2011/05/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5期》
台灣與韓國在過去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歷程,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例如在先天條件上,兩者都屬於天然資源匱乏的經濟體,但是藉由不斷地制度變革與促進創新,成功地實現工業化與經濟快速成長,成為後進國家快速工業化與都會化成功的典範。
不過,快速工業化與都會化也有其副作用,例如兩國的自然與生活環境都受到了巨大衝擊;經濟活動變得日益依賴逐漸稀有的海外天然資源;發展被「鎖入(lock-in)」依靠不斷燃燒石化燃料的模式中。近幾年來,國際石油與原物料價格波動加大,近期更不斷攀升走高,加上全球金融海嘯與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的推波助瀾,更使得韓國與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面臨高度風險與不確定性。
從當前的局勢放眼未來,韓國在2008年決定大幅變革過去50年來的發展模式,不再盲目追求數量的成長(quantitative growth),而將「低碳與綠色」有品質的成長(qualitative growth),訂為2050年的長程願景。為了實現這願景,2009年起韓國開始推行一連串的中程「綠色成長五年計畫」。
我國行政院在2010年5月核定了政策位階和願景與韓國五年計畫類似的「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其範圍包括了十大標竿方案與35項標竿計畫。然而就立法進度而言,我國目前落後韓國。
韓國的發展狀態與我國息息相關,不只是因為兩者地緣接近,更是由於在國際貿易與科技研發的領域,長期以來是我國直接的競爭對手。本文的目的,即在於研析韓國設定的「低碳與綠色」目標。韓國若能順利達成其預定目標必然會全面地提升其國際競爭優勢,形成我國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壓力。因此我國除了推動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以外,也應當密切關注韓國在綠色經濟的發展動態,並汲取其施政的成敗經驗進行政策學習。
我國綠色經濟活動效率落後韓國
在全盤了解韓國未來的綠色成長策略之前,它過去幾年整體資/能源使用效率的表現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一個經濟體若長期以來不能有效運用基礎資源創造經濟利益,其競爭力勢必難以永續。
韓國約97%的能源仰賴進口(台灣約98%),目前是世界第五大原油進口國、第二大煤與天然氣進口國。這些進口資/能源有很大部分都用以支撐其目前世界第一大的造船業、第五大的鋼鐵和汽車業的國際地位。而韓國約出口營收的1/3都用在支付這些進口能源。在國內能源消耗與CO2排放總量方面,韓國比我國高(圖1、圖2)。
圖1 1998~2007年台韓CO2排放總量
圖2 1998~2007年台韓國內能源消耗量
然而從韓國整體經濟運作的效率來看,韓國每產出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千焦耳/美元GDP)在2000年後即大幅下降,而台灣卻仍居高不下。這意味長期以來我國在能源使用的效率(或是以能源創造GDP的效率)落後國際經貿與科技競爭對手的韓國甚多(圖3)。同樣的,我國在每創造1美元的GDP時,比韓國排放了更多的CO2。十年來,韓國經濟活動的CO2排放密度有明顯下降,而我國卻仍約略持平(圖4)。在恢復生態體系與保護水資源的努力上,長期以來我國也落後韓國,根據2007年資料,韓國廢水處理廠服務的範圍已將近總人口的90%,而我國卻仍未達20%(圖5)。
圖3 1997~2006年台韓能源使用密度
圖4 1998~2007年台韓CO排放密度
圖5 1998~2007年台韓廢水處理廠服務人口比例
從以上數據可以反映出,我國在經濟活動效率與環境保護的努力皆落後韓國,以及我國推動綠色經濟發展與落實「節能減碳總計畫」的急迫性,否則韓國將持續擴大優勢,使我國更加難以與其競爭。
韓國綠色成長、低碳經濟、能源效率、再生能源、智慧電網、產業轉型、節能減碳、氣候變遷、碳排放交易、綠色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