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邁向環境永續之路——擘劃台灣的溫室氣體政策藍圖
蔡彣涓 (2008/05/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5期》
永續發展與溫室效應
「永續發展」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涵蓋人類對於商品與勞務、就業、社會榮景及環境維護等各個層面的基本需求,因此具有永續發展的政策,需能照顧未來世代,且同時提供現世代的生活福祉及經濟競爭力。根據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WCED)出版之《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書揭櫫的定義,永續發展係指「能滿足當代人之需求,且未妨礙後代人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基於各國對於永續發展的共識,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第一屆地球高峰會,除了發表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外,並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生物多樣化公約,同時提出森林原則及21世紀議程,合稱里約五大公約。
觀察自工業時代以來全球環境永續所面臨之危機,主要包括氣候異常、臭氧層消失及溫室效應問題等內涵;近年來,更因國際能源價格攀升,以及工業先進國家生質能源政策造成糧食供應危機之爭議,引發國際社會對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減量的進一步重視。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現況
隨著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國際政經及能源資源情勢產生重大改變。世界各國莫不致力於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之京都機制包括溫室氣體減量及調適的責任義務、分工合作,以及後京都時代之管制架構等。我國並非京都議定書之簽署國,故目前尚不須承擔國際溫室氣體減量的責任;但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1%,且經濟發展型態以出口貿易導向為主,未來極有可能透過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影響,而間接受到國際溫室氣體減量的規範。因此,為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的發展趨勢,我國除於2005年召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研討能源使用與溫室氣體減量的策略措施,並在2006年6月成立「經濟部產業溫室氣體減量推動辦公室(TIGO)」,管理國內產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與減量策略之推動執行。
我國各部門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主要係依據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的研討結論方向來研擬,大致可歸納為:能源部門須積極推動二氧化碳排放管理機制,並針對重大能源投資計畫進行規範;產業部門應積極推動工業部門的能力建置、鼓勵達成自願性減量協議、提高設備之效率標準,並輔導產業生產技術的提升;運輸部門採取發展綠色運輸、舒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及提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等策略,以促進「發展永續運輸、追求健康台灣」願景之實現;住商部門則以鼓勵節約能源之誘因機制、推動舊建築節能改善服務、擴大推動綠建築為未來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以及各部門的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在全國能源會議均未能達成共識。
我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面臨課題
根據IEA的統計資料,我國2005年相對199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動率為132.55%,遠高於中國的109.91%,以及南韓的89.65%。儘管我國自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起,即全面展開多項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然而溫室氣體減量成效相對其他鄰近國家仍屬有限,究其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下列三項:
(一)缺乏明確的國家減量藍圖
我國因處國際特殊的政治地位,目前尚不受國際溫室氣體相關公約的規範。考量國際溫室氣體減排,及調適的發展趨勢勢必對我國的經濟成長、能源供應及社會發展等造成影響,積極推動各部門之減量自是政府各部會之重要政策。然而,國內對於是否訂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以及減量目標應採京都模式(固定目標)或密集度模式(動態目標)等議題卻始終未能獲得共識。雖然過往一直有訂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提議,然而亦存在相當大的反對聲音主張不應貿然訂定目標而犧牲國家經濟發展。因此,在我國缺乏明確且可行之國家總體定位及藍圖的前提下,致使減量策略無法發揮真正的政策效果。
溫室氣體減量、能源政策、永續發展、碳排放、再生能源、政策評估、減排目標、能源稅制、清潔發展機制、綠色產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