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貨幣的投資過度理論
施建生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海耶克(F. A. Hayek)曾於1931年春承倫敦經濟學院羅賓斯(Lionel Robbins)教授之邀在該院作了四次講演,後來就將這些講稿加以整理編成「價格與生產」(Price and Production)一書而出版。這部著作可以說是他對於經濟景氣循環之所以發生及其解救之道的一個說明。由於他的理論與凱恩斯所提出的迥然不同,所以當時曾引起英國學術界熱烈的討論。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理論,現可略加介紹。簡單地說,這種理論正如他的同學亦為著名經濟學家哈勃勒(G. Haberler)所說是一種貨幣的投資過度的景氣理論(monetary over-investment theory),所謂投資過度,是指一般製造資本財的工業之發展超過了一般製造消費財的工業。在經濟繁榮時就會發生這種現象,而這種現象實正足以說明在此一時期之經濟發展的不調和,後來繁榮之所以消失就種因於此。所以,所謂經濟循環實際上就是生產結構上發生了這種基本的不平衡而形成的。這種說法是由斯卑托夫(A. Spiethoff)提出的,但斯氏並未明白揭示何以在生產結構上會發生這種不平衡。海氏則進而認為這是由貨幣因素的變化所促成的,因而被稱為「貨幣的投資過度學說」。現可將其所用的論據略加說明。(可參考G. Haberler, Prosperity and Depresion,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lts, 1960)
既然這種生產結構的不協調是由貨幣因素所造成的,那麼首先自須說明他的貨幣理論。我們知道,傳統的貨幣理論都是以說明貨幣價值為中心,其所獲得的結論是貨幣的價值是由貨幣數量所決定,貨幣數量愈多,物價就會漲,物價既愈漲,貨幣的價值自愈少,反之亦然。這就是一般所謂貨幣數量學說,但海耶克認為貨幣理論所要分析的主要是貨幣數量的變動對於各物之相對的交易比率會發生什麼影響,同時貨幣數量的分配對於各種生產要素之運用途徑會發生何種變化。在這裡,他就依據威克賽爾(Knut Wicksell)提出一個「中立貨幣」(neutral money)的概念,照他的解釋,所謂中立貨幣是這樣一種貨幣,它在便利各物交易的過程中對於它們相互間的交易比率則不發生任何影響。換言之,各物的交易比率就與沒有貨幣之存在時完全一樣。(F. A. Hayek, Price and Pro-ducti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 London, 2nd edition, 1935, p.31)
他之提出這種中立貨幣的解釋就是要表示他與上述那種傳統理論的差異。根據那種理論,所謂中立貨幣只要貨幣數量之變動不引起一般物價水準之變動就已達到中立。這也就是說只要貨幣的價值保持不變就已達到這種狀態。因此,當經濟活動增加時,只要流通的貨幣數量作同比例的增加,以保持一般物價水準不變就已達到中立。這在海耶克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任何貨幣數量的變化都會使各種物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不管一般物價水準是否變動。
貨幣投資過度理論、經濟循環、資本結構、利率調節、信用膨脹、中立貨幣、儲蓄不足、消費過多、經濟蕭條、凱恩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