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印太區域經濟整合情勢及其影響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印太區域經濟整合情勢及其影響

王宇辰  (2024/01/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期》

二十大後中國調整外交策略與定位,不再強調西方集團,取而代之的是大國協調與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亦將過去自許為負責任的大國,轉而強調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觀察美國將經濟要素融入印太戰略,希望組成一個沒有中國的21世紀區域經濟體系;而中國則強調以秩序改革者穩定國際局勢,面對美、中競合所帶來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國在鬥而不破格局下,我國應持續關注一帶一路的政策擬定及應對措施,持續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尋求商業契機。

 

拜登政府於2022523日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目前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澳洲、印度及部分東協國家,共計14個印太國家參與此經濟架構。印太經濟架構的四大支柱分別為:(1)連結經濟:含環境、勞工標準、數位經濟等貿易規則;(2)韌性經濟:供應鏈;(3)潔淨經濟:潔淨能源、基礎建設;(4)公平經濟:稅務與反貪腐,由此顯見美國將經濟要素融入了印太戰略,希望組成一個「沒有中國的21世紀區域經濟整合體系」。本文將初步分析中國為因應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挑戰,其區域經濟合作及整合策略,及其經貿影響。

 

美國欲透過印太經濟架構重返全球領導地位,但前置談判困難、國內意見分歧,故架構推動仍不確定;相較之下,中國倡導新型國際關係,強調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以應對美國的外交圍堵與挑戰。

 

當前中國推動區域經濟合作與整合之策略

20221022日中共「二十大」結束後,中國面臨到了相比於「十九大」更嚴峻的國際環境挑戰。為了因應中美關係「鬥而不破」的局面,例如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管制、供應鏈脫鉤政策,以及聯合印太盟友的戰略、經濟圍堵,中國勢必得在未來建構出能與西方國家抗衡的國際組織架構,拉攏美國盟友以外的其他印太國家加入以中國為首的國際體系,以提升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觀察中共的二十大政治報告,可以發現其調整了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定位。在以往的政治報告中,會分別依序重視與中國和已開發國家關係、與周邊國家關係、與發展中國家關係,而在二十大報告中明顯已不再強調西方集團發達國家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大國協調與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並刪減了周邊國家的段落,更為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另外,中國過去都將自身定位為「負責任的大國」,而在二十大報告中已不再強調上述概念,轉而強調中國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並反對霸權主義、反對雙重標準等,使用「秩序改革者」取代負責任的大國。由此可見,中國之所以要強調改革秩序,便是因為其認知到外部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及不穩定性,尤其是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阻礙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穩定國際局勢、創造有利於中國的國際秩序,便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必要前提條件。面對中美競合所帶來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會鞏固與俄國、印太、非洲、拉美等區域及國家的關係,突破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包圍網。

印太經濟架構一帶一路區域經濟整合全球供應鏈經濟合作國際貿易戰略RCEP地緣政治產業發展綠色能源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