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掌握AI新典範 - 台灣新創雨林國際化的戰略做法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掌握AI新典範 - 台灣新創雨林國際化的戰略做法

林欣吾(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2025/05/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5期》

本文從台灣新創企業在AI領域的實際投入切入,探討這波技術背後的新興經濟邏輯與潛藏的全球商機,並進一步梳理台灣產業長年累積的競爭基礎。隨著2020年起國際科技大廠陸續來台,帶動在地創新系統的變化,也促使新創生態開始轉型,本研究結合近期科產平台、企業與國際加速器的觀察,提出具體建議,協助新創團隊強化國際連結,推動台灣新創雨林向全球延伸。

 

自2000年網路泡沫,連續幾波的數位科技新典範,從網際網路、社群媒體、行動網路、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到新近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分別都提供新創企業快速進入全球市場機會;這幾波數位科技新典範,同時提供新創企業能快速成長到十億美元估值,讓「獨角獸」成為各國評估鼓勵與新創企業發展成績的一種指標。2016年台灣開始規劃推動亞洲矽谷計畫,在2024年已邁入第三期,這八年來孕育出四家新創獨角獸:Appier、Gogoro、91APP及玩美移動Perfect;對比韓國從2016年迄今的成績,根據Startup Blink資料庫資料已經有14家,另按韓國政府統計,則已有超過22家獨角獸。顯然,如果以獨角獸數量作為評估新創政策成績的指標,台灣掌握科技典範機會推動新創的表現還須更為加強。

新近最重要的數位科技新典範是AI,但AI不會只是科技巨頭的機會,它將會從企業營運到遍布個人各種生活層面,帶給各行各業發展機會;台灣如何善用當前產業競爭優勢與歷年所建立的利基,融合AI技術特性、整合既有新創政策工具及新創生態系的運作,以突破台灣新創發展的瓶頸與劣勢,鼓勵、引導與協助台灣新創能掌握到這波全球AI的新典範機會,成功進入國際市場!這是本文綜整本期各篇專題文章研析,所要嘗試討論的議題。

所謂新創獨角獸,按其定義,就是一家新創企業估值達到十億美元以上。而新創企業估值要達到十億美元,新創企業創新所對準的市場,就必須具足量市場規模潛力。這也是台灣新創圈經常說,如果新創企業的創新僅瞄準台灣本地市場,就幾乎不可能成為新創獨角獸,畢竟台灣的市場規模有限。

按本期古文潔(2025)的分析,可以發現台灣在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透過專家調查對台灣新創生態系政策的評比中,在國際上經常名列前茅;再檢視細部排名後,發現各面向優於韓國或旗鼓相當,這顯示從專家觀點,台灣新創政策相當不錯;在評比面向中,台灣在實體基礎建設、政府政策都居領先位置,只是在新創教育、市場動態程度及市場開放等三面向明顯偏弱,特別是前兩面向都稍落後於韓國。同時,在林佳靜(2025)對台灣近年新創國際化的分析中,引用台灣新創大調查數據及幾個個案的討論,分析出台灣新創大多有國際化的意願與企圖,但是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準備仍需從更多面向予以加強。綜合看來,參與新創企業營運人才的國際化、創業環境所提供市場開放與國際化,應為台灣新創企業要能成功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議題。

如以線性的政策思維,想要增進台灣新創人才的國際化程度,多僅將加強新創教育、增進其國際化水準作為政策重點。只是,這波由AI技術所驅動的新興科技典範進展飛快,除美國外,中國及許多先進國家政府及業者都非常積極投入,想要引導與協助台灣新創掌握這個新機會,除從加強新創教育著手外,還得及時善用台灣歷來的產業優勢,及整合發揮近年來台灣整體所形塑出來的國際科技產業聚落的利基。

AI新創數位轉型平價AI垂直產業知識邊緣設備國際市場創業雨林科產平台企業加速器創業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