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綠色成長策略之探討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綠色成長策略之探討

莊朝榮  (2011/11/07)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1期》

綠色成長與經濟成長

追求經濟成長、提高國民所得、增進消費支出、提高生活水準,正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系下的產物。當1990年代新興經濟體加入世界市場競爭時,同樣追隨先進國家的發展模式,追求經濟的快速成長。進入21世紀,在金磚四國的帶領下,新興經濟體崛起,對能源與原物料的需求大增,導致能源與原物料價格大漲,至今仍居高不下,在在影響世界各國的持續生產和消費,也喚起世人對綠色經濟節能減碳的重視。回顧1972年時,由一群專家學者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成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指出,自然界歷經數千萬年的演化、調適、累積的天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是有其限度的,顯然這份報告早已經帶來了忠告,但似乎並未受到世人的重視,及早加以因應。的確,地球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所有物資的源頭,耗盡了地球資源,無異是自取滅亡,這就是只顧追求經濟成長,而不顧追求永續發展的後果。

綠色成長則著重在地球物質循環流的重要性,以及更正面的處理廢棄物的需要,不再忽視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更仰賴低碳經濟,以追求永續發展。有鑑於此,促進綠色成長便成為2011年APEC優先推動的領域之一,為協助各經濟體逐漸邁向潔淨能源之未來,APEC將加速處理綠能商品與服務之貿易障礙問題,消除對先進科技產品、再生及回收商品之關稅及非關稅措施,並考慮發展停止對化石燃料補貼之工作計畫,以及對抗非法林業產品貿易之策略。在過去成長模式即將觸礁之前,轉向綠色成長是不得不做的選擇,但邁向節能減碳的經濟,不只是各國需要自行努力,世界各國的合作是絕不可少的。

中國環境汙染代價持續增長

從英國在18世紀末,成功地發展出以資本為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以來,似乎受到全球各地熱烈的採行。直到20世紀後半期,在全球化趨勢助長之下,緊接著亞洲四小龍之後,亞洲新興市場崛起,尤其是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工廠,承襲發達國家所有製造可能帶來的汙染問題。中國目前的環境狀況,擁有與1970年代的已開發國家同樣多的生產型態和消費習慣。中國只不過是沿著歐、日、台、韓等國過去走過的成長路線,一旦所得提高後,終將帶來環境的改善。但愈來愈多的中國汙染問題,不僅在中國國內產生,目前亦正在跨越國界,變成攸關全球環境安全的重要課題,例如:中國鄰近國家遭受的沙塵暴、俄羅斯的森林砍伐、加拿大的瀝青砂煉油,以及引水可能導致鄰近國家的缺水,全都與中國有關。面對全球人口高峰,可能是40年後,地球的環境壓力終將獲得紓解。問題是,我們的地球環境還能承受40年的持續汙染嗎?

為了瞭解中國環境汙染情況,中國環境保護部和國家統計局於2004年聯合開展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綠色GDP)的研究,並於2008年完成「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衡量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尺度。根據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資料顯示,2004~2008年五年間的環境退化成本從人民幣5,118.2億元提高到8,947.6億元,增長了74.8%;虛擬治理成本從2,874.4億元提高到5,043.1億元,增長了75.4%。五年間環境退化成本占GDP的平均比例為3%左右。有鑑於此,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一五(2006~2010年)提出科學發展觀,試圖以永續的綠色成長,找出未來的發展途徑。換言之,儘管中國十一五規劃期間汙染減排甚有進展,但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汙染代價仍持續增長,環境汙染治理和生態破壞壓力則日益增大。

十二五規劃綠色經濟碳排放交易低碳發展綠色GDP能源效率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生態文明非化石能源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