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展望亞洲國家服務業發展趨勢與契機
蔡明芳 (2017/09/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9期》
隨著製造業逐漸復甦、市場的消費信心增強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減緩,倚賴大宗商品出口為經濟成長動能之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將會恢復成長,據此,2017年世界銀行預估全球經濟增長將加快至2.7%。就已開發國家而言,世界銀行認為其經濟成長率將有機會增加至1.9%。至於對美國、歐元區與日本的2017年經濟成長預估,則分別為2.1%、1.7%、1.5%。就新興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而言,世界銀行預估其經濟成長率將從2016年的3.5%增加至4.1%,但認為中國經濟減緩之趨勢將持續,預估2017年成長率將下降至6.5%,2018年持續下滑至6.3%。行政院主計總處對於台灣2017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2.05%,高於2016年的1.48%;台經院則將2017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修正為2.08%。由此顯見,包含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2017年的經濟成長預估是正向樂觀的。
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會受到外部因素與內部環境的影響,就外部因素而言,世界主要國家或區域的政治與經濟狀況,對於整體世界的未來走向必然有決定性的影響;就內部環境而言,一國包含農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等產業結構的組成分配情況,是影響一國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關鍵。特別是對於過去以製造業出口為主的亞洲國家而言,如何從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甚至是可以出口的服務業,一直是許多亞洲國家所關心的。亞洲各個國家的經濟情況、產業結構與文化背景的組成非常多元,但若能從以製造業為主成功轉型為以服務業驅動經濟成長,對整體世界經濟的貢獻絕對是正向的。但是,也因為亞洲各國間的多元差異,使得該區域未來在服務業的發展上存在許多需要克服的障礙。我們如何從以賣硬體為主、到賣服務,甚至是服務搭配硬體與服務的商業模式,是過去硬體製造相當強的國家需要思考的。而如何提供企業解藥或幫企業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是過去以硬體製造為主的亞洲國家要轉型服務業的路上需要面對之挑戰。
樂觀經濟預估背後的隱憂
雖然世界銀行對全球整體經濟成長率的預估是穩定樂觀的,但是全球的經濟成長與否仍受到如下幾個因素影響,包括: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美國與歐盟為首的貨幣緊縮政策,以及地緣軍事衝突的威脅。
(一)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
就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而言,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於美國貿易夥伴的經濟影響層面是相當大的,特別是對於許多對美貿易依存度高且以出口為經濟成長引擎的開發中國家而言,更是必須小心謹慎。但是近期日本與歐盟(EU)正式簽署日歐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彰顯了自由貿易精神,以及籠罩在川普對外政策陰影下的2017年20國集團(G20)高峰會,最後在公報上仍按照慣例維持反對保護主義的立場,不過卻附加表示「當一個國家面對貿易夥伴採取補貼或其他不公平競爭時,可以使用合法的貿易防衛手段」,這兩件事對預測性的全球貿易而言,應是一個較正面的信號。
2017年7月8日在德國漢堡閉幕的G20高峰會,其公報再次重申維持反對保護主義的立場,顯見G20成員國對於貿易保護主義的憂心,特別是作為出口大國的德國與中國更是如此。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本次G20高峰會公報特別指出,當一個國家面對貿易夥伴採取補貼或其他不公平競爭時,可以使用「合法的貿易防衛措施」。至於何謂合法的貿易防衛措施,恐怕會留下不小的解釋空間。若觀察各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一方面是降低進口關稅、一方面反補貼政策與課徵反傾銷稅案例又層出不窮,即可得知迄今貿易保護主義從未離我們遠去。
(二)貨幣緊縮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就貨幣緊縮政策而言,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資產負債表規模由9,000億擴大到4.5兆美元,隨著美國的景氣逐步復甦,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自2015年12月啟動升息循環以來已四次升息,同時最快2017年9月就可能開始縮減達4.5兆美元的資產規模,讓資產負債表可以正常化,這也將帶動各國央行跟進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投資人對於Fed升息的預期早就在意料之內,但是Fed貨幣政策的緊縮幅度仍是令投資人好奇的。
對於以出口推動經濟成長的許多亞洲國家而言,美元升值將造成其出口競爭優勢的增加,但這是所有出口國共同面對的外在環境,每個亞洲國家的貨幣相對美元貶值速度仍會有所差異,因此對以代工出口為主的亞洲各國經濟影響尚不確定。再者,美國升息可能會造成目前停泊在亞洲國家的外國資金流出,這對外債較高以及經濟體質較脆弱的部分新興國家是不利的。至於資金外逃對一個國家影響的大小,則可從2016年年末以來中國政府擔心資金大量外流,使其經濟減速加劇而推出多項資金管制措施即可窺知。
服務業轉型、高附加價值、少子化商機、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國際併購、經濟成長、亞洲市場、製造業升級、商業模式創新
分享: